(点击查阅更多200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1月9日 宋法棠)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全省人民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全面贯彻省委“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战略部署,不断化解计划经济和传统产业及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积累的体制性和结构性难题,努力缓解特困行业和特困企业的危困局面,奋力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等严重自然灾害,开创了我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安定团结的新局面。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效益明显提高。过去的五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的时期。全省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始终居全国前列。地方工业2001年结束了连续九年整体亏损的局面,盈亏相抵后由1997年亏损11.5亿元变为2002年盈利12.5亿元。煤炭、森工、军工、冶金、制糖、纺织等行业总计减亏75%,危困局面有了明显缓解。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经过多年改革,我省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如期实现“三年两大目标”,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占可改制面的85%。上市公司1997年18家,2002年达到37家。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组建的59户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3和90%左右。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90.7%。按照做大做强优势国有企业的指导思想,通过重点扶持、重组并购,五年里,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减少59.7%,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增长34%、42%和1.3倍。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与1997年相比,民营经济总量增长70%。农村顺利完成了土地二轮承包。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全省平均农民负担减轻31%。初步建立了养老、失业、医疗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加强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各类商品市场繁荣兴旺,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形成。财政、金融、流通、住房、投资和政府机构等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52%,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来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11.7%。已同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来我省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扩展到58个,五年实际利用外资39.8亿美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最多的时期。对俄贸易2001年结束了恢复性增长,2002年贸易额达2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建立了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全省实施对俄合作项目500多个,对俄科技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加大“南联”力度,五年引进省外资金311.5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新阶段。五年来,不断加大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97年的17.1:54:28.9调整到2002年的11.5:56.1:32.4。农业实施良种化工程,明确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农产品的品质明显提高,绿色食品产量、商品量、获得标识认证的产品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1/5提高到近1/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五年增长71%。石油化工、机械、食品三大支柱产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80%,五年提高工10个百分点;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增加值五年增长70%,其中医药工业增长1. 6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五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其中旅游业总收入比前五年增长2.44倍,连续五年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发行国债的机遇,五年共争取国债资金217.5亿元,加上银行贷款、地方匹配,全省累计完成交通、通信、仓储、水利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390亿元,是前五年的2.2倍。为大兴安岭地区争取到西部开发的政策,大兴安岭的公路、机场等国债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始启动。五年来全省先后完成或开工建设了一批投资额在10亿元至90亿元的大项目,如哈绥和哈双高速公路、哈尔滨二环路、哈尔滨机场高速路、农村电网改造、哈尔滨至大连铁路电气化改造、重点城市防洪工程、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三江平原治理等,会展体育中心、省科技馆、省图书馆等公益性建设项目今年将相继投入使用,交通、通信、水利设施及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的大事,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财政、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省政府重视并加强了财税、金融工作,不断强化税收征管,五年来全省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7%,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2个百分点。调整了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了对基层和困难群众生活的财政支持力度,省财政对困难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专项补助五年累计达 237亿元,基本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四个确保”。2001年开始的县级财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市)级财政收入增幅2002年达7.5%,比财源建设前的2000年提高5.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信贷资产质量提高。银行、保险、证券、金融机构增加,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顺利实施,总结推广了清河林业局等单位创造的森林管护经营责任制,收到企业减亏、职工增收、就业扩大、生态建设加强四重效果。五年来,全省退耕还林34.4万公顷,草地治理总面积66万公顷,退耕还草17.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5万公顷。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33.8万公顷,区域内覆盖率由4.3%提高到12.5%。经积极争取,我省被国家确定为生态建设示范省,制定了生态省建设规划,建成了一批环境污染治理项目,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积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政务信息网、企业信息网和农业信息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省成为国家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成效,一批老企业增添了活力。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哈尔滨和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和实现利税都比1997年增长1倍以上。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工作,建立了工作机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较好地完成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32.5万人,比1997年增长1.5倍。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广播电视、计划生育、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冰上体育运动为我国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作出了贡献。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边防、人防、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防灾减灾、双拥、优抚和残疾人工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五年间,职工年均工资增长l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8.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降转升,创历史最高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增长65.9%。城乡居民住房质量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低收入群体生活,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农村2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农村救灾、救济工作和城市“一帮一”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累计安排就业和再就业200多万人。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全省上下积极应对,奋发进取,经济社会在稳步前进的基础上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初步测算,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五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农业增加值预计增长8.1%。优质农产品播种面积达到85%以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比去年增长40.3%,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比去年增长51.6%,利税增长45.6%。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3%的情况下,粮食总产增长10.9%。大豆和奶业振兴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列入大豆振兴计划的570万亩高油大豆亩产达到176.3公斤,比普通大豆亩产高出26.3公斤,而且品质改善,成本降低,效益提高;涌现出年加工能力200万吨的“九三”油脂等全国一流的大豆加工企业。奶牛存栏达到93.3万头,比上年增加15万头,出现了完达山、雀巢、光明、伊利、龙丹等中外奶业大公司竞相发展的局面。工业形势进一步趋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比上年增长12%。地方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利润12.5亿元,比上年增加1.2倍。经过三年集中抓改革脱困,四大煤矿基本摆脱了危困局面,实现了政策性补贴后不亏损。优势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牡丹江康佳实业有限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完达山企业集团乳品有限公司、黑化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等大公司销售收入增幅超过50%,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哈药集团等大集团销售收入增幅超过20%。全社会固定资产年投资首次突破千亿元,非国有投资预计比上年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值预计实现4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10.1%,五年来第一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实现2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省级财政通过专项补助,补发了一些县(市)多年欠发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教师的基本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00元,比上年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0元,比上年增长5.3%。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全省人民经受重大考验的五年,是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的五年,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成绩令人鼓舞,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领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各级人大依法监督和关心支持,各级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建设者,向驻黑龙江省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指战员和民兵预备役官兵、政法干警,向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我省经济建设的中直各单位、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外国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过去的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够,观念陈旧,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滞后,经营机制不活;经济结构不合理,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强;财政形势依然严峻,收支矛盾还很突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经济发展环境不尽人意,市场经济秩序不够规范,企业和社会的信用度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危困企业职工生活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下岗职工多,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安全生产隐患较多,事故时有发生;在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中,仍然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说得多干得少以及铺张浪费等不良作风;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我省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只要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大胆改革,开拓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扫除障碍,再创辉煌!
各位代表!总结过去,我们深切体会到,办好龙江的事情,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好国家政策与本省实际相结合的文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一,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省同先进省市相比,发展差距还在拉大。因此,更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国际化的眼光审视省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第二,必须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不断实现改革开放的新突破。我省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时间长,国有经济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历史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和机制方面的问题更多,困难更大,更需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用新的思路谋发展,以更大的气魄搞开放,把引资、引智和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抓住要害问题,锐意改革,勇于突破,从根本上增强全省经济的竞争力。第三,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稳定。发展是根本目的,改革开放是动力,要加快发展,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但在改革开放中,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对我省资源型城市资源衰减、农村粮食生产过剩、一些国有企业陷入危困、职工大量下岗、农民收入低和进城难等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更要高度重视,在推进改革中,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认真细致地化解矛盾,在改革发展中确保社会稳定。第四,必须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创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我省地处内陆边疆,优势和劣势并存。要加快发展,吸引外商来投资创业,必须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要下决心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治建设,强化服务,提高效益,不断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投资者放心、创业者舒心、劳动者安心的社会环境。第五,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人民政府为人民。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人民政府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低,困难群体多,更须高度重视和关心群众疾苦,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困难,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让群众都能享受发展的成果。
(责任编辑: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