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奋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奠基阶段。面对全国各地抢抓机遇、竞相发展的挑战和压力,面对全省人民加快发展、富民强省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勇挑历史重担,积极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步伐。要看到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增强我们的信心和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近年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省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省拥有丰富的自然、科教、人力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东部加速产业升级、西部实施大开发的宏观背景下,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全省上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富民强省的强大合力正在形成,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已经显现。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振奋精神,奋发图强,安徽经济社会就一定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第七次党代会的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大开放战略、城镇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资源大省向加工业大省、人口大省向经济大省的跨越,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把人民生活提高到新水平 经济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思想观念,努力形成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国民经济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未来五年,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07年超过1000美元,三分之一左右的市超过15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使我省的经济总量和综合省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未来五年,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城乡居民的收入逐年有所提高,力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分别增长7%和5%左右,逐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要完善就业机制,改善创业环境,广开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改善城乡居民居住、出行等条件,优化消费环境和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发展社区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深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以及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多渠道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
(二)建设现代农业,力求“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搞好结构调整,根本是建设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加速农业科技进步,推广良种良法,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制定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资源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的主产区,构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加强农村各类组织资源的整合,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加速流通现代化,建立通畅的农村市场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建立有效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金融。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突出特色经济,壮大民营经济,做强劳务经济,建设一批经济强县,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创加快发展的新优势 加速现代化,重在工业化。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形成“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集群;加快发展服务业,一手抓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一手抓现代服务业的培育,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努力形成富有特色、开放度高、竞争力强的经济结构体系,将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骨干企业,突出发展汽车、机械装备及配件、新型家电、新型建材、优质金属材料等制造业,通过高起点改造、多元化重组、低成本扩张、国际化经营,实现超常规发展,加速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依托富集的煤炭资源优势,加快改造、新建一批高效的现代化大型矿井,积极推进煤电联产,实施“小西电东送计划”,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资源转化增值,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加速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依托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以“两山一湖”旅游开发为龙头,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开发和配套建设,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经营机制创新力度,大力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依托较强的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系统软件、生物医药、电子材料、纳米技术、现代中药等领域,优先发展一批产业化前景明朗、具有市场潜力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加速把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第一经济增长点。
--依托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熟练劳动者,把劳务经济真正做成一个富民强省的大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必须与加快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县城扩张,择优扶持发展一批中心镇,确保全省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
(四)加强基础建设,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 改善发展环境,要从基础开始。未来五年,要继续和着力抓好五大工程建设。
--建设防洪保安体系。继续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使长江干流主要堤防达到防御1954年型洪水标准,淮北大堤及重点城市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基本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加固,完善抗旱基础设施体系,确保江河安澜,解除心腹之患。
--建设快速交通网络。加快高速公路建设,重点打通徐州-合肥一黄山南北贯通线和安庆一池州一铜陵一芜湖一马鞍山沿江贯通线,南京一蚌埠一阜阳、亳州一洛阳和杭州一芜湖一合肥一信阳两条东西连接线,同时加快铁路、航空以及港口和管道建设,对县乡公路展开大规模改造,加速形成内通外畅、方便快捷的大交通格局。
--建设“生态安徽”。规划和推进生态省建设,实施还林、封山育林、城市增绿、防治污染、清洁生产等项目,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环保产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数字安徽”。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村信息网建设、重点产业信息化改造为突破口,搭建公用信息交换平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广泛运用数字化技术,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初步建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信用安徽”。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实行公务员信用承诺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监督管理等信用制度,促进企业守法经营;建立规范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提高公民诚信意识;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五)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扩大开放是基本国策,是强省之路。要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力争五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1000亿元左右;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不断提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快放开投资领域,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要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合资合作。拿出优质资产、预期收益较高的项目,面向各类投资者出售转让。进一步扩大合肥、皖江等重点区域的开放,使其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切实办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其窗口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开展劳务合作。主动捕捉北京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带来的商机,促进我省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市场取向改革的新突破 深化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继续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真正得到充分发挥。
要强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放开搞活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在政策上放活、领域上放宽、工作上放手,赋予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权利,显著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和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继续抓好财税、金融、投资等各项改革。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制度。
(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新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科教兴皖,教育先行。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改革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教育,提升和优化高等教育。积极推进中国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安徽大学“211工程”二期建设,支持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大学上台阶。加大教育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教育投入多元化。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产学研结合步伐,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的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作用。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要牢固树立人才强省的战略思想,造就适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队伍。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加快建立公开、平等、竞争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为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人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强化全民环保意识,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提高开发利用水平。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市政和科技、文化设施建设。重视科普宣传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全省竞技体育水平。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大力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注重立法质量,完善地方法规体系,加强法律服务,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推进依法治省进程。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特别是公职人员的法制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毫不动摇地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确保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全面建设惠及六千多万安徽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完成这一神圣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统一意志,坚定信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勤劳智慧的安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已经创造了不凡的业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应当也完全能够谱写出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