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0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1月15日 罗清泉)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全省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团结拼搏,克难奋进,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和’98特大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完成了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九五”计划目标顺利实现,“十五”计划开局良好。2002年预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97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2%。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重由22.2∶46.6∶31.2调整为14.2∶49.2∶36.6。着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农产品优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25.5%;加快发展服务业,培植住房、旅游、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产业,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8%,增幅高于一、二产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1997年57.71亿元增加到138.51亿元,年均增长19.1%;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3.4亿元,年均增长13.2%。投资建设力度加大,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01.59亿元,年均增长9.7%。水利、农业、能源、交通、通信、城乡电网、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先后建成了沪蓉国道主干线黄石至黄梅段、京珠国道湖北段,武汉白沙洲、军山、宜昌、荆州、鄂黄、夷陵长江公路大桥,长荆铁路,京汉广光缆湖北段、高坝洲电站、武汉滠口国家粮食储备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尤其是投入巨资加固长江大堤,显著提高了我省防洪抗灾能力。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顺利实现了三年改革脱困目标。积极引导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上市公司整体效益提高。大力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已有30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企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所有制结构有所改善,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证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依法督促用人单位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征缴率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享受保障的人员已由28万人增加到126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安置城镇就业人员220多万人次,104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整治金融秩序、化解金融风险收到明显成效。粮棉流通体制、医疗制度和药品流通体制、住房、教育、科技等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把改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在省直机关深入开展“学查改”活动,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提高。2002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57.6%,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0多家来鄂投资,外资金融机构在鄂设立机构的已有8家,武汉市已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经营业务;外贸出口21亿美元。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明显增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全省财政对科技、教育的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五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11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实施“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推进素质教育,“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普通高中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深化高校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普通高校在鄂招生规模达到18.5万人,是1997年的3.6倍,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超过60万人,高等教育提前进入大众化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发展。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繁荣活跃,优秀精神产品不断涌现。城乡医疗、预防、保健网络进一步健全,防病治病能力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再生产进入低生育水平的新阶段,人口质量有所提高。依法管理国土资源,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湖等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对汉江流域和三峡库区污染进行重点整治,关闭污染环境的企业,局部区域环境质量改善。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国情、省情及公民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大决策注重征求民主党派、党外人士、人民团体、咨询研究部门的意见,推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见面率、满意率明显提高。认真落实依法治省战略,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实行了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执法责任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公民的法制观念明显增强。积极开展“双拥”活动,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有新的进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斗争,依法惩处犯罪分子,社会治安有所好转。坚持不懈地开展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加强对“法轮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和控制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大案要案查处和源头治本工作力度加大。信访、档案、保密、地方志、对台、外事、侨务、参事、文史、民族、宗教、人防、老龄、残疾人、防灾减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97年的4673元和2102元提高到6800元和2444元,年均增长7.8%和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人平4533元,比1997年增加1229元,增长37.2%。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住房、教育、文化、健身、旅游等已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6.1平方米和32平方米,分别比1997年增加3.3平方米和4平方米。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社区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全面完成,绝大多数乡村实现了通电、通路、通邮,城乡面貌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
各位代表!我省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新成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历届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和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向驻鄂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牎向所有关心、支持我省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看到,在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较重;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县域经济活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县乡财政困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不多;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城镇低收入居民和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投资环境还不尽如人意;社会治安问题还不少。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体制转轨、结构转型中难以避免的,从根本上讲要靠改革和发展来解决。我们在思想上、工作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够,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工作作风上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抓落实不够;有的政府工作人员还存在腐败行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今后政府工作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建议
今后五年,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极为重要的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已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但是,我们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发展不够依然是我省的突出矛盾。目前,我省的经济总量虽然在全国居第9位,但与沿海发达省市的差距很大且有继续拉大之势;湖北虽然是一个经济、科教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科教强省,尤其是各级财政比较拮据;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着严峻挑战,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进一步加快湖北发展,既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新一届政府必须牢牢把握的第一要务。综观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上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搞建设;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为我省发挥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为我们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国内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这对投资类产品比重较大的我省拓展市场十分有利。随着长江干堤的加固、三峡工程即将蓄水发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其它一些重点工程的建设,将会有效地缓解长期困扰湖北的水患威胁,有力地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我省产业基础较好,科教实力雄厚,交通、通信便利,水、电、土地价格相对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较高,入世后这些优势日益显现,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热情,是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务必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和发展的紧迫感,敏锐把握时代脉搏,深刻认识省情,找准发展定位,广聚各方力量,争创发展新优势,促进湖北更快更好地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强制度创新、环境创新、结构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下大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努力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为实现我省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是: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到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950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5%,县级财政状况明显好转。
———经济结构显著改善。到2007年,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0∶52∶38,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到2007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7%。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比重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和3.5%。社会就业增加,每年净增40万个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更加殷实、舒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省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转变政府职能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大中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得到落实。总人口控制在6200万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根据上述总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要求,把加快改革发展的紧迫感与科学务实精神结合起来,自觉地把我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强化市场经济观念;破除封闭保守的小生产观念和小农意识,强化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破除封建的“官本位”思想,树立以民为本、尊重市场主体、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的新观念;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强化创新、进取意识。坚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湖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使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湖北的省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效益、后劲的统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是迅速提高湖北综合实力、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必然选择,是从总体上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目前农民增收困难、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政困难、就业压力大、职工工资水平低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工业、抓住了工业化就是抓住了经济工作“牛鼻子”的战略思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坚持稳步发展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巩固和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形成一批有实力、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着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及先进制造业等具有优势与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注重从战略上调整轻重工业结构,大力发展电子电器、纺织服装、食品工业,加快培植一批高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关联度、高利税、高科技含量、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轻工品牌和大型轻工企业。加快现代制造业密集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把大、中城市建成各具特色、竞争力强的工业基地。加强对武汉周边及江汉平原等产业基础较好县市的重点开发;以现有2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为重点,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小气候”,加快引进和兴办一批工业项目;抓住三峡工程蓄水发电的机遇,积极发展一批高能耗加工企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会计、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旅游业、社区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经济结构由资源初加工型向综合利用型转变,工业由重工业为主向轻重工业并举、共同发展转变,产品结构由投资类产品为主向投资与消费类产品并重转变。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形成武汉经济圈,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襄樊、黄石、宜昌、荆州、十堰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形成区域特色,壮大经济实力。从资金、技术、项目、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鄂西地区和鄂东大别山等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粮棉主产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快推进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用市场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引进项目、品牌、技术、人才和管理。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确保实现改革“三大目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继续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股份制经济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支持东汽、武钢等优势大企业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鼓励和支持其它有优势、有潜力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加快成长为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建立省市两级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加快产权、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提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提高经济的外向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把利用外资同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推动大型企业、特大型企业加快与世界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嫁接重组,提升我省企业整体素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四是坚持以重点突破促发展,着力解决县域经济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高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一主三化”的思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的取向,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通过减少农民,增加二、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实现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以工业化为主轴,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调整结构,整合资源,重点培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大多数县市都有几个税收过1000万的加工型企业,县域经济的税收在现有基础上增长60%左右。坚持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消除不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搞好小城镇规划,以县城、有条件的建制镇和口子镇为重点,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二、三产业向小城镇聚集。鼓励武汉周边、江汉平原一带条件好的县市率先发展,形成一批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把发展民营经济同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扩大招商引资、启动社会投资结合起来,降低门槛、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发挥后发优势,坚持以技术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科教实力雄厚的比较优势,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及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突出抓好一批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化项目,加快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创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创办产学研一体化经营实体;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加快科技孵化器、中试基地、技术交易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广纳科技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从多方面促进科教成果在省内转化,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观念,把增加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以发展促进就业,以就业推动发展。
五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把依法治省和以德治省结合起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大文化投入力度,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认真贯彻依法治省战略,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六是坚持不懈地加强环境建设,营造宽松、和谐、优良的创业和发展环境。加快湖北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在环境建设上,我们必须争创优势,学习发达地区,力争走在前列。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硬环境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继续加强荆南四河治理工程等长江堤防项目建设,积极抓好南水北调中线补偿工程建设,加快汉江中下游综合治理步伐,构筑高标准的长江、汉江防洪体系。加强现代综合运输网络建设,力争2007年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100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88%,实现武汉到市州通达高速公路,到神农架林区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县(市)全部通达二级以上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改造提升现有机场的功能,尽快将武汉天河机场提升为国家枢纽机场和国际机场。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坚持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从创新体制、转变观念、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改进机关作风入手,把环境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进一步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在全社会形成鼓励人干事业、保护和支持人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严格依法办事,用法律法规规范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行为,切实做到政府机关依法行政、执法机关公正执法,企业依法经营,社会实行依法治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形成守信者致富、失信者没有市场的社会氛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和有序竞争。坚持减人、减事、减支相结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干行政主体;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性收费,推行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制度;积极推行后置审批、并联审批、告知承诺等改革,完善“一站式”、代理制等服务方式,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便捷、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深入开展“学查改”活动,巩固整改成果,促使领导机关带头遵纪守法、重诺守信,以良好的机关形象带动社会环境的根本好转。
(责任编辑: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