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贵州农村垃圾堆积严重 流入河道阻碍水电站发电

2012年03月28日 18:07   来源:中国广播网   陈久菊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这说的是少数农村集镇垃圾原始化处理的真实写照。曾经的泥瓦砖房早已被钢筋水泥的2层小楼取代,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也早日走入农村千家万户。

    然而,和家庭设施日渐现代化格格不入的的,却是原始落后的垃圾处理方式。城市里垃圾可以运往周边的农村、可以填埋、焚烧,然而农村的垃圾如何处理呢?在贵州省贵阳市,周边地区一些农村的垃圾堆积甚至影响到了水电站发电。

    农村垃圾堆积河道影响水电站发电

    每天早上,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大塘河水电站的工作人员打捞垃圾已经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常年打捞出来的垃圾就堆积在河道的两边。

    工作人员甲:你看嘛,这个垃圾什么都有。

    工作人员乙:漂浮物,沉沙,渣子太多。

    大塘河水电站位于南明河的最尾端,每天大塘河水电站都要停止电站的机器约一小时打捞垃圾,每次都能打捞出垃圾300多斤,然后才能顺利的进行发电。

    工作人员韦先生:一年要损失百把万,如果汛期来的时候,杆子拦不住,它就会翻过来,把机子全部堵死。

    垃圾发出阵阵恶臭影响村民生活

    不但是大塘河水电站的发电受到垃圾的影响,生活在附近的村民也深受垃圾的困扰。村民王开银家的地就紧挨着南明河,为了要耕作土地,清理垃圾是常事。

    记者:每次清理出来的多不多?

    王开银:多哦,几车嘛。

    记者调查发现,南明河里的垃圾多数都来自沿河的农村。乌当区东风镇洛湾村六组紧挨南明河,记者看到,这个村的垃圾池的垃圾堆放得满满的,连垃圾池四周也大概绵延了5、6米的垃圾,但无人管理。眼下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暖和,大风过处,发出阵阵恶臭。

    住在这个垃圾池附近的村民不堪其扰,村民王女士告诉记者,这个垃圾池建好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了,但没有车辆定期清理运这些垃圾:

    王女士:村里面来运,半年、几个月才来运一次。

    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缺乏直接流入河道

    同时,记者看到,在有的村庄,就连像垃圾池这样的基础设施也没有。在紧挨着洛湾村的云锦村角落寨,记者看到,一条小溪旁的路边,是村民们随意乱丢的垃圾。洛湾村村支书吴晓权表示,对垃圾在处理,都是村里拿钱自主清运,这根本无法搞好卫生。

    吴晓权:卫生这块是靠我们村委拿钱来把它拖出去,财政也不得拨过款。

    根据贵阳市公众环境教育中心负责人黄成德的调查,现在贵阳农村垃圾的处理率不到50%,无处可去的农村垃圾都是无一例外直接就进入各流域。

    黄成德:这个垃圾又往哪儿放呢?根据我们1000多自愿者的调查,一般都是往河道里,全都进入到水库到我们的水源地里。

    专家:加大政府投资统筹规划

    如此严重的情况早已让曾经碧水盈盈的河湾变成了臭水沟,然而,农村垃圾堆积的情况如何才能解决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李国祥:从全国看,新农村建设进展慢,农村垃圾面对着缺钱缺设施缺人的情况。要加大政府投资,村委会要指定垃圾负责人,同时,要统筹规划。

    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我国早已明文立法。而与城市垃圾处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村垃圾的处理几乎无人过问,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

    但正如记者调查发现,像贵阳农村垃圾堆积严重这样的情况,在不少地区并不鲜见,新农村建设并不仅仅是提升农村经济,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

    

(责任编辑:耿敏)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