匐茎:长治"神童"舆情是公示制度改革拐点

2012年04月10日 14:30   来源:中国江西网   
    一则《围观:山西长治干部公示“神童”聚集》的网帖昨日在各大论坛和微博上疯狂传播,网友普遍对公示名单中“2人14岁参加工作,1人16岁参加工作,5人17岁参加工作”表示强烈质疑,纷纷“坐等长治官方解释”。(来源:4月10日《南方日报》)

    “神童”聚集长治政坛,敏感的话题遇上较真的网民,舆情升级、扩大、蔓延再所难免。

    但从官方权威的回应看,所谓“神童”是历史和学制的产物,网络围观的焦点是“80后”14岁参加工作的王瑞和16岁参加工作李艳珺,而王瑞初中毕业考上一所中专类军校,李艳珺高中毕业后被招工参加工作,而后又通过考试进入公务队伍。按当时的政策而言,两参加工作都合情合理合法,属时代的产物。

    官方回应所描述的情况,应该真实可信,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舆论的怒火。

    由此,笔者不仅要问,是谁制造了这个“重磅”舆情,是网民吗?显然不是,官方不准使用“童工”的法律早在上世纪就颁布,网民围观质疑是在行使自己监督政府的权利。是舆情主体“神童”们吗?当然不是,在这个舆情中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自己合理合法参加,如今却因真实的“年龄原因”,被围观、被围剿,莫大的冤屈无处申诉。

    其实,引发“神童”舆情的真正推手是干部公示制度的“积癖”。从长治的公示看,所反映的内容不过是何姓、何名、何方人氏、何年出生、何学历、何职级等“自然情况”而已,对干部履历没有作详细介绍,造成“信息不对称”,引发地震般的舆情。而这个公示最大的缺失在于,没有考虑到“童工”简历公示将产生舆情“震荡”,没有对可能引发舆情的信息作详细注解,从而制造出本不该发生的舆情,为工作带来巨大的被动,给党委政府的形象造成较大损伤。

    对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功能不容质疑,但在从推行的实践看,还有许多地方和环节需要改进完善。比如“寻人启示”般的公示内容沿用了多年,不能反映干部的能力和潜质;比如,公示时间“短促”,不少群众还没看到公示,就迅速“过期无效”了;又如,公示的渠道单一,通常只采用党报、电台、电视台发布,一些真了解公示对象情况人群,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对等,而无法及时收到信息;再如,公众对公示反映后的信息反馈举措缺失,让群众产生“走过场、受糊弄”的想法,群众参与积极不高。

    长治“神童”舆情,因公示“乌龙”而火爆串烧,也许并非坏事,“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长治“神童”舆情或可成为干部公示制度改革的“拐点”,这才是本事件最大的看点和最佳的处理结果。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