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文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文

2012年04月24日 10:15   来源:贵州日报   

    (五)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贵州条件艰苦,做成一件事,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更需要有一种在逆境中求崛起的精神。有精神才会有力量。唯有“干”字当头,才能改变面貌;唯有拼搏奋进,才能后发赶超;唯有构筑“精神高地”,才能冲出“经济洼地”。构筑“精神高地”,首先需要有能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能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能启迪心灵的精神生活。在贵州这片热土上,当年红军用坚定的步伐走出了“长征精神”;如今,冷洞村人用永不退缩的双手战胜了特大旱灾,敦操乡干部用背篼背走着贫困、背回了人心、背出了干群鱼水深情。在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沉下身子捧出真心为老百姓服务的真挚情怀,也感受到埋头苦干、无私奉献、誓要改变家乡面貌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新时期的“贵州精神”!这种精神激励我们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推动跨越,激励我们吃苦奉献、迎难而上、只争朝夕,激励我们风气要正、作风要实、干部要干,激励我们艰苦奋斗、长期奋斗、不懈奋斗!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干部,就是我们倡导的作风,就是我们所要构筑的“精神高地”。全省共产党员、广大干部都要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肩扛起重于泰山般的富民兴黔使命,树立起坚如磐石般的后发赶超信心,振作起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带领全省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奋力跨越!

    贵州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多彩的文化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而文化的享受和升华归根到底是为了转化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欠开放、欠开发、欠发达的贵州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绝不能忽视人的思想观念问题,绝不能忽视文化条件的作用,更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支撑和推动。我们要坚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的理念,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既传承贵州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摒弃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努力创新建设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贵州新文化。一要改变自卑、自轻、自懦、自弃及自大心理,树立和形成自尊、自重、自信、自强的文化思想。有自信必有信心,有志气必能自强。任何事情,如果在思想上不可能,在行动上就不会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能”与“不能”取决于信念。我省要加快发展、迎头赶上,最重要的是“人穷志不短”。二要抛弃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倡导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文化氛围。针对自给自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尾随别人的意识,我们要在全省上下大力弘扬改革开放、勇于创新的优秀文化思想,激发人们走出封闭、走出保守,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勇气,争取更大的开放、更快的发展。三要破除畏难情绪、懦夫思想,坚持和发扬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顽强作风。贵州的文化建设,无论是文化事业的发展还是文化产业的振兴,都必须牢牢把握和始终坚持这几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基本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也可以实现跨越发展。我们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实施好“六个一批”工程,继续打造“多彩贵州”等文化品牌,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加快推进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六)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越是发展滞后,民生问题就越是突出,改善民生的任务就越加迫切,就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群众幸福而发展,把推动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全力创造为人民带来幸福的经济增长。

    扶贫开发是我省的“第一民生工程”。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规划,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优势产业、人口素质的提升,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地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的集中开发扶贫要全面启动,持之以恒坚持抓十年、二十年。今后五年,要构建完善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全面改造农村电网,新建30万口沼气池,建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每年培训转移10万名农村劳动力,全面完成现有50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基本实现1户农户转移1人、掌握1门实用技术的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逐步把生活在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地质灾害高发区35万户150万农村贫困人口搬出大山;切实搞好扶贫开发政策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妥善解决丧失劳动能力和常年生活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

    改善民生就要不断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公平,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发展的机会。要坚持“民生财政”、“民生预算”,每年开展若干项重大“民生工程”,每年办若干件“民生实事”,努力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把民生大事做得更好一些,惠及于民、取信于民。今后五年,要大力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240万人,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新建1840所寄宿制学校,改扩建42所职业技术学校,培训3600名全科医生,全省5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达标改造。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生育保障应保尽保。加快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活动,全面完成192万户的农村危房改造,新建111.77万套保障性住房。解决乡村农民吃水、出行问题,新建小塘坝、小水窖、小堰闸、小泵站、小渠道25万处,使现有1023万农村饮水不安全群众、173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困难得到全部解决,建成通村油路5万公里。大力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30万人以上的县建设救助站、儿童福利院。我们承诺:5年下来,全省贫困群众的生活都有明显的改善,全省人民的收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水电路房、文体生活等,都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平安、和谐贵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我省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进入问题多发期、矛盾凸显期,更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战略思想,抓发展保稳定、抓稳定促发展,促进全省平安、稳定、和谐。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完善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社会管理包括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服务工作和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前者是柔性管理,后者是刚性管理。要坚持“软管理”与“硬管理”两手抓,把“硬管理”建立在“软管理”基础之上,做到“软管理”细微而不粗糙、“硬管理”有度而不缺失,通过软硬结合,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社会矛盾性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疏导、调节为主。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触点”增多、“燃点”降低、“爆点”易炸的特征。要尽量减少“触点”,健全完善党委和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更加注重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社会矛盾;及时隔阻“燃点”,更加注重通过协商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解决好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着力清除“爆点”,下大力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社会平安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要把“保境安民”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大力加强社区警务、社区矫治、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的服务管理;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责任编辑:尹彦宏)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