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空饷”泛滥源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2012年05月08日 16:44   来源:红网   谭浩俊

    5月3日,浙江省永康市公示192名因各种原因“在编不在岗”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据通报,请假时间在20年以上的共有3人;请假时间10年~20年的,共有8人。此外,还发现多人接受刑事处罚后照领工资或生活费。(5月4日《广州日报》)

    虽然近年来有关“吃空饷”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但是,全国到底有多少人在“吃空饷”,可能没有一个部门能够说清。哪怕是大概的数据,也没有一个部门能够提供。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将财政安排资金的人数与单位实际工作人数核对一下,结果也就出来了。关键是,没有人关心,也没有部门去做。就象浙江永康一样,稍稍一调查,“吃空饷”的人不就露出水面了吗?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吃空饷”,地方政府却“毫不知情”呢?一方面,在于部门利益、局部利益作怪,“吃空饷”可以给地方、部门带来“合法化”的额外收入,成为名符其实的“小金库”;另一方面,就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试想一下,如果机构设置科学、人员配备合理,一个萝卜一个坑,少一个人就会给其他人增加负担,就会影响机关的正常运转,还会有人“吃空饷”吗?为什么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没有“吃空饷”的,就是因为每个工人都有自己的岗位,都有必须完成的任务。

    虽说机关工作没有企业的刚性强,不需要一刻不停地围着机器设备转,但也不至于10年、20年的“脱岗”,这个岗位仍然“正常”运转。如果这样,要么是这个岗位可有可无,要么是这个岗位原本就不需要安排专人。

    问题出就出在机关工作的“柔性”太强了,有些岗位、有些工作太可有可无了。正是这些岗位可设可不设,可安排人可不安排人,才使得某些人能够长期游离于工作之外,却仍能享受机关的一切待遇。

    与公款吃喝一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地方一边高喊财政困难,一边又对大吃大喝和“吃空饷”等现象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管。财政到底是真困难还是假困难,值得好好思考。

    而事实上,由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引发的“吃空饷”现象,也不仅仅表现在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身上,很多“在编也在岗”的人员,又何尝不是在“吃空饷”呢?一天的上班时间,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看报、上网、打游戏、喝茶聊天中度过,与“吃空饷”又有多大区别呢?不仅如此,还要享受免费的茶水、免费的空调、免费的交通工具等。

    要解决“吃空饷”问题,检查监督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难以绝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真正按照职能定位设置岗位、配备人员,将公务人员的工作能够排得满一些。至少,一个人几天不上班,就会增加其他人很多负担。不然,工作就转不起来。到时候,哪个还能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地“吃空饷”呢?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