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07年至2011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浙江2007年至2011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12年05月21日 14:29   来源:浙江日报   

    主要成就

    2007年以来,浙江经济遭遇越来越多的“成长烦恼”。土地等要素资源的瓶颈制约加重,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长,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社会矛盾和问题增多。

    2007年,为抑制经济增长过热,全国宏观经济政策出现较大调整,货币政策趋紧,全国经济增长开始回落。

    2008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突然袭来,海外市场需求大幅萎缩,浙江出口贸易受到巨大冲击,出现了负增长,外贸依存度超过50%的浙江经济遭遇严峻挑战。

    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发展环境的恶化、宏观经济政策的趋紧、金融危机的冲击——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浙江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严峻形势下,浙江人民同心同德,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交出一份亮丽的答卷。

    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000亿元,为2006年的2.04倍,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1%,即使在受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2009年,经济增速仍保持了8.9%的水平。浙江成为突破工业化中期保持经济高增长的极为鲜见的经济体。2008年浙江GDP突破20000亿元,2011年突破30000亿元,成为全国第四个突破三万亿元的省区。2009年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达93.5%,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尤其是经济发展方面全面小康实现度达到98.1%。

    浙江人经济异军突起。随着浙商走向省外、海外,目前,浙商在省外投资累计超过3万亿元,高居全国第一位,在省外浙商达到600余万人,创办各类企业26万多家,各类专业市场2000多个,浙商投资遍布全国各省市区与重要行业。浙商在海外投资数量居全国首位,累计投资总额超过120亿美元,在海外浙商达150万人,均居全国第一。浙商境外投资遍布六大洲130多个国家,制造业、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和建筑业都有浙商身影。

    浙江人经济的发展,为创业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浙江利用外部资源与市场,在外创造了又一个浙江的GDP,为浙江居民收入的持续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2009年,人民生活方面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0.3%。2006年,浙江常住居民人均GDP为3168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975美元;2011年浙江人均GDP达58665元,约为9083美元,相当于2006年的2.3倍。2012年,浙江人均GDP有望突破10000美元大关,向发达经济体行列挺进。

    根据对全省城乡住户的抽样调查数据,从2006年到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1年居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7年列全国第1位。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年末余额增长1.44倍。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推进,浙江服务业得到较快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5.9∶53.9∶40.2,演变为4.9∶51.3∶43.8,第三产业比值上升3.6个百分点;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13%。在第三产业中,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

    在工业部门,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五年间重工业占比上升了2.3个百分点,达到了58.7%。制造业内部,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海洋新兴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至2624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从2006年的9.5%跃升至24.1%,提高了14.6个百分点,结构趋于优化。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进出口贸易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浙江进出口总额达3094亿美元,是2006年的2.22倍,出口额在全国的排位从第4位升至第3位。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作用不断上升,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主体;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在引进外资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劳务输出与工程合作迅速增长;对省外与海外投资更是突飞猛进。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2009年11月,科技部等正式批复浙江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浙江抓住机遇,坚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着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企业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加强,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目前,浙江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居第5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2位,科学发展水平居第4位。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连续五年下降,年均降幅超过6%。2012年1月至2月,规模以上工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继续下降5.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持续下降,均完成各年度减排目标。浙江成为全国节能减排先进省份。 


    经验启示

    五年来浙江经济发展成就,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在浙江经济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以后所取得的,更显得来之不易。它源自于浙江人民不折不挠的团结奋斗,是民间自发创新与政府因势利导的完美结合。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环境错综复杂的五年里,浙江省委、省政府依靠中央的正确领导与群众的支持,从省情实际出发,大胆“先行先试”,加大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从制订“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到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四大国家战略”,从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四大建设”,到全面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开创了浙江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以改善民生为最高理念

    在经济发展新阶段,浙江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致力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

    2007年6月,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与实际省情,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科学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总战略。

    围绕“两创”总战略,浙江省委、省政府致力于推进“两个同步”,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首先,将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放在关键位置,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企业效率,从而为劳动报酬的提高提供更大空间;其次,大力促进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推进“山海协作”,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支援,加强对山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再者,在促进居民劳动报酬与工作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推进创业富民,提高居民的经营性收入,鼓励人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其四,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居民全面纳入社会医保与养老体系,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不断增加农村居民与城市困难群体的转移性收入。此外,推进“浙商回归”工程,推动在外浙商回乡投资,反哺家乡、回报乡亲,促进社会阶层、区域与城乡的和谐发展。

    五年来,浙江经济的发展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浙江居民的幸福感,促进了居民消费的扩大,提高了消费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增进了区域和谐与劳动关系和谐,为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科学的发展战略为引领

    在新的发展阶段,浙江省委、省政府敏锐地察觉到,充分发挥浙江的海洋与港口资源优势、商贸与市场大省优势、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优势,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为此,我省努力寻求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着力将这些客观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011年,在中央支持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浙江第四个国家战略。“四大国家战略”为浙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2009年,省委、省政府敏锐洞悉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战略性机遇,深刻分析浙江经济在金融危机中深度暴露的结构性、素质性和体制性矛盾,审时度势作出了推进“四大建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浙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征程。“四大国家战略”启动后,“四大建设”更成为推进“四大国家战略”的重大载体。

    在大平台建设方面,浙江着重规划建设14个产业集聚区和整合提升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产业建设方面,主要是发展提升11个重点制造业、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10个现代服务重点行业、10大农业主导产业和42个块状经济集群;大项目建设方面,主要是抓紧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提升项目;大企业建设方面,主要是培育发展146家龙头企业和若干跨国公司。原先以“轻、多、小、散”为特色的浙江经济,开始迈向建设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的“博、大、精、新”时代。

(责任编辑:编辑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