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07年至2011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浙江2007年至2011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12年05月21日 14:29   来源:浙江日报   
 
    (三)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遭遇要素资源的瓶颈制约与生态环境的制约。土地资源紧张、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能源与原材料价格大幅振荡并上升,劳动力短缺加重、工资不断上扬,随着中西部的崛起与发达国家遭遇金融危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愈趋激烈,浙江不少传统产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越来越多的传统中小企业向省外转移,出现了类似韩国、台湾等地曾经经历过的产业空洞化的威胁。

    针对严峻形势,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业创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转变观念,重视经济的平衡较快发展,更注重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致力节约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吸收国内外先行国家与地区的经验,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思路,积极完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把节能减排、工业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临港工业与现代服务业,从金融保障、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出口型企业、税费减免等方面推出多项新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的引导;三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利用市场倒逼机制,严格控制高能耗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业与高污染企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技术创新是核心。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核心战略,将浙江的资本要素优势转换为技术要素优势,以弥补资源与劳动力要素的缺陷,从而再创浙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在“两创”总战略引领下,浙江围绕《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专项,加大研发投入,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创新发展。

    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紧密结合,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加大对企业研发的财政税收扶持力度;促进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联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利用块状经济优势,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在全省产值1亿元以上的360个产业集群中,普遍建起了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加强分工协作,引导传统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让出中央、占领两厢”,即将产业链的生产加工环节让给为之配套的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则主要向技术研发与品牌营销两端转移;鼓励企业生产设备升级,促进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导企业引进专利与先进的产业技术与工艺;加大力度,引进各类技术人才。

    (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

    201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与布置,从浙江实际出发,推出了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重点支持,具体包括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海洋新兴以及核电关联产业。

    为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浙江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设定了宏伟目标,要把浙江建设成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到2020年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近20%。

    浙江将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为力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这些平台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共同参与;还有一部分技术平台则是企业之间在政府推动下成立。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对推进浙江科技进步、企业研发能力提高与浙江高科技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的作用。

    在具体工作中,浙江致力于几个“抓好”:一是抓好体制机制的完善,为各种资本有序进入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抓好扶持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市场环境;三是抓好重点领域突破;四是抓好创新能力提升,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五是抓好市场培育和示范应用;六是抓好载体建设,把省级产业集聚区、省科创基地和海创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主阵地来规划建设,着力培育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七是抓好人才培养和使用,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高地;八是抓好优化发展环境,努力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九是抓好组织实施,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形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力。

    (六)以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为重点

    块状经济在浙江工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底,浙江共有10亿元产值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4%、62%与56%,但浙江块状经济有着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先天不足,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许多产品虽有着产量“世界之最”的光环,却掩不住“为人做嫁衣裳”的无奈。“三千双袜子不如一个iphone”、“八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客机”的现实,刻画出“量在天花板上、利在脚底板下”的尴尬。

    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与环境制约的加剧,浙江块状经济亟需解开产业与产品层次的“低端锁定”,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延伸。“变制造为创造”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共同目标。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刻洞察,浙江省政府继2009年6月出台《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除了推动传统块状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发展,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更重视行业内升级,通过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设备更新、管理提高、制度创新、组织优化、品牌培育等手段,加强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全面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传统产业的业内转型升级。

    在实践中,以龙头企业培育、空间平台优化、重大项目带动、创新平台推动、政策要素等“五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路径更加明确。先后从全省312个10亿元规模以上的块状经济中,确立了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开展试点,在这些示范区建立首席专家制度,针对其行业特点和区域特征,组建相应的专家组,提供具体的技术和业务指导。同时,总结出传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四种类型,即:产业与市场互动提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规划引导型、价值链整合提升型。根据各种类型的特点,实施不同的策略与转型路径,推动集群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通过严格限制与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区域转移、推动浙商回归、加快循环经济建设、加强节能减排,促进了浙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展望

    未来多年内,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稳健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将延续;要素资源与环境的制约压力仍难缓解,国内国外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少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偏慢,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区域与城乡的发展差距犹存,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极其艰巨。

    未来浙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珍惜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面对新环境,审时度势、未雨绸缪;需要我们突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组织创新,稳固浙江经济新优势;需要我们进一步落实“四大国家战略”,以“四大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海洋经济为主导的蓝色经济和以山区生态经济为主体的绿色经济,实现浙江经济的新飞跃。

    (执笔: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

 

    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中国经济网地方经济资料库

(责任编辑:编辑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