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该由谁来监督超标公车?

2012年05月22日 10:48   来源:山西晚报   杨于泽
    2011年5月,国家集中对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进行了专项治理,严格控制新增公务用车,严肃查处超标配备公务车。而今,在陕西榆林,记者发现,多家单位公车配置远超部长级标准,有不少公务用车的排量已经超过4.0L。(5月15日人民网)

    中央有文件有政策,媒体找个地方核实落实情况,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解剖麻雀”,属于舆论监督形式之一。一方面,它可以促使被监督对象“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决策者对政策进行检讨,有所因应。中央媒体对地方权力的监督,向来很受基层民众欢迎,监督效果若非立竿见影,也往往后效可期。

    但是换个视角,我们的观感可能又不同了:当人民网报道组到处寻找超标公车的时候,地方媒体在干什么?超标公车挥霍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既然榆林市有那么多超标公车,那么老百姓何以熟视无睹?当地负责风纪的部门又上哪儿去了?

    没人怀疑中央媒体具体某次监督的效果,据人民网说,“对于榆林的公务车超标配备情况,本网将继续予以关注”,这意味着他们是“务求实效”,不达目标不收兵。但我们不妨想像一下,全国上万亿元的三公经费,是公务人员在遍布各地的酒店、景点和飞驰的公车中花掉的,远在首都北京的媒体无从得知,也就不便监督。

    所谓“三公”消费,归根到底是权力不规范,不受监督与制约。中央媒体对地方权力的监督,似乎使权力受到了监督,其实只是一种监督的幻象:以中国之大,那么多的酒筵,那么多的公车,那么多的公款旅游团队,其被中央媒体碰上并揪出的可能性太小了。“个案监督”往往动静很大,也许坏了若干官员三公消费的好事,却无损于三公消费的“大局”。

    监督地方权力,显然有一个“及时到达”的问题,也就是监督必须属地化。地方权力支配地方资源,影响民众切身利益,理应受到当地纳税人和媒体的监督制约。对于地方权力的滥用,当地民众和媒体有着天然的敏感,在感知上也有时间和空间的便利,相应的监督制约离开他们是不可想像的。现在中央媒体找出了榆林市的超标公车,而当地百姓袖手旁观着,地方媒体沉默着,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说穿了,监督“三公”消费只能是一场“人民战争”,正如《人民日报》近日所言,要通过“保障权利”来“制约权力”。权利与权力达到某种平衡,就是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可以防止官员滥权,可以防止“三公”浪费。具体讲,就是要推动国家的民主与法治建设,落实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体制机制,让老百姓有地方说话而且说话算数。

    对权力实施监督是有成本的,包括经济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我们必须选择高效的办法。中央文件对不同级别干部的公车排量有明确规定,但即使能够发现官员违规,纠正的成本也太高。如果由官民就相关安排达成共识,官员坐什么车,答案已在其中,全国统一的标准就显得多余。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