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从四川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水电、钒钛、天然气、稀土等优势资源的科学开发,布局和建设重大资源开发项目,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创新资源开发机制,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以新兴产业的率先发展抢占竞争制高点。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优化园区布局,大力支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积极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发展。加强科技投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拳头产品,加大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四川制造”产品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加快建设西部重要的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咨询、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努力把成都建设成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会展中心。
(二)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宜业宜居、集约高效、环境友好为方向,构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格局。用科学规划引领产城统筹,推进城镇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多种规划相互衔接。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发展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支持成都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把地级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发展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展一批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推动成德绵同城化发展;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推动自泸内宜一体化发展;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推动攀西城市群发展。集约发展小城镇,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和工业镇。
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产业新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天府新区是我省今后几年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要把握“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发展定位,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形成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为强劲、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大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城市防灾减灾生命线体系。加快推动老城区、废旧厂区、棚户区的更新改造,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注重城镇品位提升和风貌塑造,加强对古城镇和城市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繁荣发展城市经济,聚集人气、培育商气。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生产和其他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体系。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林业产业强县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县,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坚持成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按照成片连线、扩面连片、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分级投入、分步实施,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新村建设这一历史性任务。总结推广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做法,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要求,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推进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四)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改革,跨越城市和农村两大领域,是涵盖多项改革内容的全局性、综合性改革,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要深入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逐步扩大省内改革试点范围。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进行科学定位,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在坚决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保障条件。以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铁路进出川大通道建设,建成全省高速公路骨干网络,加快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完善次级交通枢纽,基本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核心目标,坚持“蓄、引、提”并重,大力加强大中型骨干、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五大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构建节水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和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合理开发煤炭资源,科学开发水电资源,优化发展火电,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开发,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输变电骨干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推进“三网”融合。
(六)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省建设,牢固树立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川西北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全省特别是成都平原耕地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生态经济,逐步实现生态经济产业化。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切实保护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生态环境。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强化大气、水体、土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环保收费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提高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
(责任编辑:尹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