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车改按级别高低发补贴有失公平

2012年07月02日 10:41   来源:检察日报   

  6月24日,温州公车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首批215辆公车顺利拍卖成交,成交价总计1059.48万元。温州车改主要的思路是,“拍卖所有公务车,近程货币化补贴,远程市场化租车”。其中公务交通实行限额货币补贴,从科员、办事员到局长,每月每人最高补贴3100元,最低300元(6月25日《扬子晚报》)。

  公务交通这个名词,人们是好理解的,即是说公职人员办公事的交通费开销。但值得质疑的是,一个官员每月领两三千元是否合理?简单测算下,出行的公交车价格是多少钱?出租车每公里运价是多少钱?按22个工作日计算,一个官员每天100多元钱,难道公务员需要整天在外面跑不成?货币补贴高了,会不会有变相福利之嫌?

  而当下,不少地方的公车试点改革,都如同温州一样是按级别发放交通补贴,公务员级别越高,车补越高,我以为,这其实是忽视了工作等实际情况,有失公平。因为显而易见,出门办公事跑腿的多是科员、办事员;另一个问题,公务员每天上下班乘坐交通工具本身就应自己支出费用,公务员不应有别样的特权。

  交通补贴应是针对公务员外出办公事的交通费用,可以审核后实报实销。而不应是来个级别包干发放,为官场发明一项新的福利。

  同样,改革应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彻底改变现存的不合理乃至一切弊端。就公车改革而言,眼睛首先要盯住的应当是:是否“超量”、“超标”、是否公车私用、是否维修费用过多等。目前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完全绕开上述几个实质性问题。用发放交通补贴来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特权,只是变换了特权的形式,即把拥有公车的特权,改换为拥有高额补贴的特权。这种“赎买式改革”似乎已成为不少地方公车改革的法宝。

  然而,公众和社会舆论关注公车改革,主要原因在于,公车泛滥以及耗费的财政支出,不符合人们对于节俭政府、责任政府的期待,特别是长期存在的官员特权和官场福利,让民众有一种剥夺感。所以,公众期望公车的彻底改革,剔除“官场福利化”,以保障公民的平等性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不是搞“赎买式改革”,抑或是过渡性的改革。

  目前,这种为公众所诟病的公车改革,仍是官员自身主导改革,并且存在各自为政的“试探性改革”的特点,这是不足取的。在公车管理制度健全的国家,无一不建章立法,将公车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没有公车坐,但可以拿车改补贴,看起来更像一种伪改革。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