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各地党代会报告:转型升级 深化改革成热点

2012年07月03日 14:59   来源:人民网   贾玥

  从2011年10月至今,十八大前各省区市党代会均已召开。各地党代会报告勾勒出未来五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实现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成为其中的关键词。

  五年目标:多地提出实现城镇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各党代会报告都提出了今后五年的总体奋斗目标,其中对于增加居民收入的表述尤其吸引人们关注。

  走在经济发展前列的江苏省提出,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确保2017年全省居民收入比2010年实现倍增。

  “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江苏省2003年提出的“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第二步,届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0万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而在2011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34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805元。

  上海市提出,未来五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高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左右,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上海市在2011年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560元(约12784美元)领先全国。

  在西部,陕西省提出将在今后五年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全省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2011年力争翻一番,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省表示,要努力实现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贵州省提出,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

  在民族自治地区,西藏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广西表示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差距逐步缩小,到2016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以上。

  此外,辽宁、安徽、海南、福建等地也都提出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

  转型升级: 结合自身定位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本次换届,各地党代会报告均用较大篇幅结合自身定位予以具体阐述。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这个中部大省发展而言无疑是针强心剂。中央将河南定位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并希望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为此,河南省报告提出,要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

  未来五年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辽宁省报告提出,要以提高重大装备制造成套能力和关键部件配套能力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方向、突出特色,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抢占先机、率先突破,尽快成为支柱性产业。

  本世纪以来,内蒙古的GDP增速曾连续8年位于全国第一,但由于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就显得更为迫切。内蒙古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推动形成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同时建设好我国北方最大的森林生态功能区,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建立重金属防治和事故应急体系。

  正在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浙江省提出,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举全省之力,稳步推进:要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要把舟山群岛新区打造为高端海洋产业和重大建设平台;在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要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功能平台;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高地。

  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土改和户籍改革

  当前,农民与城镇居民在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享受的待遇仍存在一定差距,而统筹城乡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

  四川省表示,要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报告中说,要深入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逐步扩大省内改革试点范围,并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重庆市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战略重点,要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健全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稳妥开展农房和农村集体资产交易改革试点。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和“地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继续探索“三权”抵押贷款,扩大农业保险。

  安徽省报告认为,城镇化的过程就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环节,要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下大力气解决进城农民在就业、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要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着力提高发展协调性。”经济强省江苏在报告中提出,支持苏北全面振兴,继续推进财政、产业、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实行“一市一策”,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确保2015年苏北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在湖南、内蒙古、江苏、海南、陕西、天津等地报告中,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表述均未“缺席”。

  保障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创新社会管理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如何在未来五年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则更加考验着执政者的管理智慧。

  由于占据资源等优势,京沪粤外来流动人口比例较高。中国社科院2011年发布的《社会建设蓝皮书》指出,北京市登记流动人口占全市实有人口比重已达40%;上海市去年的外来人口已超过全市总人口的三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流动人口占据全国的1/3,是头号流动人口大省。

  上海市提出,将完善常住人口居住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合理调控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有效机制,促进来沪从业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广东省表示,要进一步破除地域、户籍等限制,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和“代际传递”;完善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城镇、考录公务员、参加社会管理等制度。

  为建设成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北京市报告提出,要推动包容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同步推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各类发展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多地党代会报告表示,将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来完善信访工作。

  安徽省表示,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

  “坚持利益分析方法,强化和谐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树立多边受益、共生共济、合作共赢理念,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求同存异、化异趋同,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陕西省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行重大工程和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矛盾纠纷。

  此外,河南、辽宁、广东、黑龙江、福建、江苏等省份也都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改革纵深: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构建服务型政府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走向深水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面临诸多挑战,建立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成为下一个五年的前进方向。

  在大部制改革、公务员分类管理、省直管县方面进行先行探索的广东省,此次在报告用相当大篇幅强调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对于经济领域改革的重要意义。

  报告中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成为目前经济社会领域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体制性根源。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应是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关系,要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使政府真正成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深圳、顺德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经验将继续推广。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由此确立。在报告中,海南提出要下大力气把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一大着力点,加快推行岛内无障碍旅游,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近年来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上海市表示,要着力推动以预算公开为核心的政务公开,推动公共资金分配、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开透明,不断增强各级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浙江省提出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强统筹设计和整体配套,在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领域改革上取得更大进展。深入推进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抓好省直管县与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改革试验区等国家试点工作。

  天津市滨海新区是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天津市报告表示要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理顺市和区县管理职能,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

(责任编辑:耿敏)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