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张德江:脚踏实地做强做大重庆工业经济

2012年07月20日 09:48   来源:重庆日报   

  7月19日,第一期重庆学习论坛现场。记者巨建兵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7月19日上午主持第一期“重庆学习论坛”,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把发展工业作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着力促进产业发展,着力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创新驱动,着力增强能力建设,着力提高质量效益,努力构建符合重庆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重庆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以“当前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为题,从工业化是人类发展最辉煌的时代、摆脱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之路等4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张德江在重庆学习论坛结束时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庆直辖市设立1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工业发展势头不错,速度、质量和效益都有所提升,但工业规模还不大,实力还不强,后劲还不足,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做强做大工业经济。这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重庆工业发展作出的科学判断,进一步明确了重庆工业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化了重庆工业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赋予了重庆工业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指明了重庆工业的发展方向。

    张德江强调,党代会对重庆工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关键是要深刻领会、抓好落实。要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战略谋划、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积极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信息化进程,推动信息技术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要大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以产业链为纽带,推进资源要素集聚,重点培育一批带动性强、自主创新强的龙头企业,形成若干具有集约高效、协调优化、配套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微型企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集群发展格局。要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切实增强科技对工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据了解,“重庆学习论坛”是经市委批准设立的。论坛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党员干部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邀请中央部委领导或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

    市长黄奇帆,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市领导张轩、徐敬业、范照兵、徐松南、翁杰明、徐海荣、卢晓钟、童小平、何挺、吴刚、吴家农、彭永辉、孙甚林、杨天怡、陈贵云,市高级法院院长钱锋,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等参加本次论坛。(记者夏长勇李鹏)

(责任编辑:韩茜)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