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斗门老街,古建筑格调依然。
站在斗门老街,历史的烟尘尚未散去,翻修带来的新希望已经破壳而出,我们激动不已,我们看到的希望更为确定……
“喜鹊喜,贺新年,阿爸金山去赚钱,赚得金银千百万,返来起屋兼买田。”
一首斗门本土童谣《金喜鹊》道出了斗门古街的由来——早在那个梳着长长辫子的年代,斗门乡亲为谋生计,漂洋过海,异乡打拼,终于等到熬出头的日子,因此回到亲爱的故乡斗门,投资建设,希望故乡昌盛繁荣。于是乎,一条纵贯当时云集各地商贾,市民络绎不绝的斗门墟东侧的斗门古街骤然诞生。
骑楼,马路,银号,酒庄,惋惜的是,不少商铺已被时光冲刷得无踪影,可幸的是,游走在斗门老街,古建筑格调依然,历史韵味还在。
曾经的老街 繁华落尽见真淳
据《斗门县志》及《斗门历史文化丛书》的记载,斗门墟镇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南宋到建国后,从潮居里到黄梁都,斗门墟镇依靠地理条件优势一直是整个斗门地区乃至现今江门、中山一带的物流集散中心。而坐落其中的古街,则始建于清末,后扩建成型于民初,迄今百多年历史。一个世纪的光景,足以让这条街道经历战争,经历和平,经历繁荣,经历衰落,经历刺激,最后看透,坦坦然。
据说,自明嘉靖年间始,斗门墟镇不断繁荣,愈来愈多的农民、商贩把商品摆放在石路两旁。久之,墟镇就形成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特色小街——卖鸡的商贩集聚形成卖鸡街,卖姜的在卖姜街,卖猫街,卖糍街,猪仔街……还有一片为“二五八”墟期摆卖各地商品提供的场地,到了每月农历初二初五初八,近似斗门镇,井岸镇,乾务镇,远至中山石岐,江门新会一带的农民都会来到墟镇,一则摆卖赚钱,二则购买自己需要的货物。
到了清代,外国华侨开始投资家乡,加上传教士的到来,商店、教堂等应运而生。清政府决定在石板街和卖姜街两旁建立平方店铺。然后,这条只有约4米宽,300米长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车如流水马如龙。再到民国十七年,街道再也满足不了日益渐增的商铺,于是得到扩建,由当时的基督教传教牧师加拿大工程师等负责,根据中国风水学和西方古典建筑原理,整改了南北向的大马路和东西向的二马路,形成了“丁”字形的斗门古街,自此成为斗门最繁荣的街道之一。
100多年过去了,斗门古街承载了两代人的童年,五湖四海万千百姓无数个吆喝忙碌的日子。当年跑江湖的彪悍好汉,漂泊至此稍作顿息的商贾,生活潦倒而闯荡到此的三教九流,如今亦不知所踪。改革开放以后,陆路水路交通不断完善,周边城区类似井岸、中山等城镇各自发展得如火如荼,人们不再需要爬山涉水到斗门墟来购物,不再早早到古街那家曾经陪伴过自家几代人的民众茶楼排起长龙,等待品尝一盅两件的悠闲,不再回去那家曾经高档得令人望而止步的新兴家私,不再记得那家世代相传,口碑甚佳的俊杰白铁……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