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云南多座雪山冰川面积退缩 专家称趋势难遏制

2012年10月08日 11: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年3月19日,游客在观看梅里雪山著名景观“日照金山”。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是云南海拔最高的山峰。中新社记者刘冉阳摄

    中新社昆明10月7日电(马骞)黄金周长假进入尾声,作为旅游大省的云南,依然以它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踏访。然而许多游人发现,与曾经在网络上看到的云南玉龙雪山、梅里雪山的图片相比,自己登上雪山后的景象已不再如图片上壮观。

    第二次到云南旅游的山东游客殷利站在飞来寺景区远眺梅里雪山,不无遗憾地感叹:“明永冰川的退缩现象很是明显,我上次来的时候谷松雪山还是冻土地带,现在却能看到上面的植被了。”

    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梅里雪山是地球上低纬度地区海拔最低的冰川,是当地藏民心中的“神山”,也是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近年来,梅里雪山出现冰川面积减小、雪线上升现象,其中最长最大的明永冰川退缩明显,以前与两边植被直接相连,现在大部分被沙土覆盖。

    据当地气象局工作人员介绍,过去10年里谷松雪山的冻土层几乎看不到植被,而最近5年来,草绿色的植被不知不觉爬上了雪山冻土层,这与梅里雪山冬天不积雪,夏秋雨水多的反常天气有着非常明显的关联。“梅里雪山明永冰川的年平均温度为5至6摄氏度,低于零度以下才会结冰。在1994至2002年间,梅里雪山明永冰川只退缩了50米,随后退缩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2006年以后,经过人工测量,冰川退缩垂直距离达到200米,斜线距离达到2000多米,而且这些年梅里雪山的年积雪厚度不到50厘米,最容易融化。”

    冰川的退缩与断代,与每一年冰川积雪补给跟不上有着很大的联系。特别是2006年以来由于冰川退缩,大量的沙棘树木疯狂生长,原先的冰川变成了沙棘林。而2008年至2012年间,由于冰川的下雪量减少供给不足,明永冰川下段出现了大量冰面覆盖物,而中段则裸露出了黑色岩体。

    位于云南省丽江市以北25公里处的玉龙雪山同样是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然而玉龙雪山冰川近20年来同样出现消融量增加、冰舌位置后退、冰川面积减小的现象。

    针对雪山冰川退化明显的现象,云南学者认为,雪山退化已经是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欧洲,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使阿尔卑斯雪线50年内退缩了100米。而极地冰川消融,很难从根本上遏制。

    旅游开发和生产生活是否会对冰川雪线上移带来影响?长期致力于旅游与生态研究的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杨世瑜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全球人口密度的增加、工业活动的加剧、污染排放的恶化带来的气候变暖是雪山消融加速的症结所在。即使是没有人涉足的地方,冰川也在消融,但局部地区的人类活动仍在一定程度加剧冰川消融,雪线的消失几乎不可阻挡。

    “人们为什么非要觉得登上了雪山才是真正领略过雪山的风光呢?”杨世瑜略显无奈,雪山继续消退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但雪山冰川消融目前还只能治标而治不了本。当地可以通过兴修水库、水塘增加地表水体,增加植被覆盖来增加雪山周边的空气湿度,同时限制过度的人类活动来减少破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积雪、冰川的消融速度。“作为难得的旅游资源,云南的雪山同样也是宝贵的生态资源,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保护正在消失的雪线。”

(责任编辑:韩茜)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