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杨红 摄
合肥科学岛。
合肥大剧院。
合肥巢湖半汤温泉。
合肥大蜀山。
“民生再大投入也不为过”。回顾合肥近几年的发展,从“滨湖时代”到如今逐渐跨越到“大湖名城”时代,合肥解决“发展不足”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如何改善民生,在于让一切发展成果惠及百姓。
9月19日,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联合进行了“中国幸福城市评价体系课题”和中国幸福城市排名的发布,合肥位列中国幸福城市榜首。这是继8月19日央视调查幸福感城市排名公布之后,合肥再次进入三甲。
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全市所有民生建设支出达到354.7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74.8%。 2012年,合肥市本级公共预算安排教育、社保等十三大类民生投入169.3亿元,占年初预算的75.4%。合肥“民生财政”,开始名副其实,这也是“幸福城市”的底气所在。
做大做优民生“蛋糕”
实现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做大做优民生“蛋糕”是基础。“十一五”以来,合肥通过“工业立市”等战略举措推动大发展,做大经济总量,积累社会财富。
“合肥近几年的跨越发展和不断深入的执政为民理念,才是合肥民生建设的坚强后盾。”合肥市财政局副局长程林介绍,“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财政收入由130.9亿元增加至476.2亿元,增长2.6倍。今年1至8月份,合肥全市财政收入完成46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67.5%,同比增长9.2%。其中,地方收入完成251.6亿元,增长16.1%。
日益殷实的家底,支撑了“民生财政”的发力,筑牢了“最幸福城市”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合肥累计实施民生工程45项,完成大小建设点任务2万余个,各级财力投入超过9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68%。 2011年,全市“大民生”支出达到354.7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74.8%。今年合肥市本级公共预算安排教育、科技、卫生、社保等十三大类民生投入169.3亿元,占年初预算的75.4%。
公平公正切好“蛋糕”
如何公平公正分配“蛋糕”,是铸就“最幸福城市”的又一关键。合肥市的经验表明,在“蛋糕”分配过程中,时刻恪守实体上的公平公正和程序上的透明公开,从如何实现社会正义层面确保市民的幸福感。
在“蛋糕”分配过程中,立足制度建设加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实体权益公平公正。目前,合肥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全覆盖、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全覆盖、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城乡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城乡全覆盖……全面解决“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等热点问题。
在分配“蛋糕”的操作程序上,更加公开透明,确保程序公正。廉租房保障坚持全过程阳光操作,通过强化管理,规范操作,在准入、退出、使用等全过程动态跟踪、严格把关;拆迁过程严格落实 “三榜公示”、“市区两级审核”、信息公开,坚持走群众路线,最大限度保证被拆迁群众利益;坚持低保听证制度,杜绝骗保、错保、漏保以及“关系保”、“人情保”……分配程序的“阳光”,自然温暖了百姓的心房,感知到了幸福。
“贴心”保障弱势群体
“关注民生,就是及时了解群众在愁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要求和实际困难,带着深厚的感情竭尽全力去办理、去解决。”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中,鉴于财力尚不特别强大的情形下,在某种意义上,如何保障和提升低收入阶层或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幸福,往往决定着城市的幸福。
“从今年4月开始,我可以享受到每年4.8万元的‘大病救助’,之前每年为3万元,这极大地减轻了家里的经济压力。”据介绍,新农合门诊住院报销比例已由55%-70%提至70%-85%,住院病种付费扩大到57组。截至9月20日,合肥市已有791461人参保,比2011年参保增加6万人。从10月1日起推行新政策,参保居民单次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低于35%的实行兜底报销,在定点医疗机构按35%即时结报,由居民医保基金支付。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保障弱势群体幸福之源。在“民生财政”的实施中,合肥市通过就业援助机制,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力度……至2011年底,合肥城镇登记失业率3.93%,控制在4。 5%以内。去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3.9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3.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99万人。
“以公共性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集中更多的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 ‘民生财政’在合肥正在成为现实。”随着“大湖名城”建设的加速,合肥“民生财政”必将推动“最幸福城市”走得更高更远更强。
(责任编辑:吴肖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