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剧院投四百多万 联手歌剧《波希米亚人》

2012年10月15日 12:10   来源:文汇报   张裕
    以往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多的是两类节目:一类是纯粹的“本土制作”,从编导到演员,从创意设计到制作工人,全是本土人员;另一类是纯粹的“舶来品”,国外艺术机构将打造好的节目,原封不动地拿来呈现,演完了,又原封不动地搬回去。能否将两者“混搭”,在中外艺术家的才情激荡中,呈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

    10月18日,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就将开幕,一头一尾的两台节目——10月18日起上演的歌剧《波希米亚人》和11月18日起上演的现代芭蕾舞剧《简·爱》,就是这样“中外混搭”的原创作品。开幕式演出的歌剧《波希米亚人》由萨尔茨堡艺术节和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萨尔茨堡艺术节邀请国外艺术家完成编导和设计工作,上海大剧院制作舞美和布景,双方共同投资,共享版权。现代芭蕾舞剧《简·爱》则由上海大剧院和上海芭蕾舞团共同投资制作,邀请国外编导、设计师和中国的编剧、演员联合创作。对此,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认为:“作为一个面向国际的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要搭建更宽阔的平台,让更多中外艺术互相碰撞,让中外联合创作的剧目在艺术节拥有更多的席位。”

    400多万撬起千万元大制作

    在欧洲演艺界赫赫有名的艺术职业经理人佩莱拉,在准备辞去瑞士苏黎世歌剧院院长、出任萨尔茨堡艺术节总监前,曾特意来拜访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寻找双方新的合作项目。2007年,佩莱拉曾委托上海大剧院为苏黎世歌剧院来沪演出的歌剧《图兰朵》制作舞美,价廉物美的“中国舞美制造”,让佩莱拉记忆深刻。这回,佩莱拉希望“如法炮制”。然而,上海大剧院提出,他们不愿再做纯粹的“打工者”,而愿意共同出资,制作一部新歌剧。

    对此,张哲有自己的一番打算:“只有‘联合投资’,上海大剧院才能共享剧目版权,也才能深入内部,学习国际歌剧界制作歌剧的门道。”

    初掌萨尔茨堡艺术节的佩莱拉,面临资金压力,上海大剧院共同投资的提议,正中下怀。双方商定,联合制作现代版歌剧《波希米亚人》。与当年为苏黎世歌剧院制作歌剧《图兰朵》不同,这次的《波希米亚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演出,都必须打上双方联合制作的旗号。同时,同享版权的上海大剧院,可以在中国随时演出这一版本的《波希米亚人》。对上海大剧院而言,他们用了400多万元的投资,撬起了这台总投资达1000多万元的大型歌剧。

    上海大剧院从中的获益,并不仅仅是“小投入大产出”,而是藉此打通通道,得以近距离学习如何以国际化的方式来制作一部大型歌剧。上海大剧院委托上海歌剧院制作舞美。拿到欧洲舞美设计师保罗·方丁的设计稿后,上海大剧院的工作人员认为,如此庞大的舞美设计,肯定塞不进上海大剧院的舞台。《波希米亚人》的舞台主体,是一幢具有巴黎建筑特色的欧式公寓立面,高和宽都超出了上海大剧院舞台框架。在萨尔茨堡艺术节演出的节日大厅,舞台台口宽达28米,而上海大剧院的台口仅18米宽,重达50吨的庞大舞美,如何能塞得进“小巧”的上海大剧院舞台?保罗·方丁坚持,他设计的舞美,是为两地的舞台度身设计。他在上海大剧院的后台,展开5幅宽大的舞美拼装台,如同拼装玩具一样,工人们按照步骤,果真把这庞大的舞美“塞”进了上海大剧院的舞台。最后,吊装舞台上的大门时,确实碰到了一点麻烦——门的一角,撞上了舞台上方的防火管道。保罗·方丁承认,他当初没注意到这“拦路虎”。于是,有人提议,将道具门的上端截掉,反正,大多数观众也看不见。然而,保罗·方丁不同意,他坚持舞美设计是一个整体,即使观众看不见的角落,也要设计、安装完整。很多中国的舞台布景,给观众以“假”的感觉,恰恰就是制作得“不完整”。后来,中外艺术家群策群力,终于找出解决办法——将一侧的门框卸下,改用轻质材料制作,头上留个卡口,无缝卡入消防管道,如此,20吨重的大门还是装在了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今后,《波希米亚人》再演出,这套舞美还能在世界各地原封不动地使用。

    让中外艺术家都能扬长避短

    上海大剧院和上海芭蕾舞团决定联合制作现代芭蕾舞剧《简·爱》时,大家就有一个创意:让“疯女人”贝莎夫人走上舞台,并且成为《简·爱》的一个重要角色。倘若没有贝莎夫人,舞剧很可能成为罗切斯特与简·爱之间一个世俗单调的爱情故事。

    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从欧洲找来了正处在创作上升期的德国编导帕特里克·德·巴拉,请他担任舞剧《简·爱》的编导,同时,邀请上海剧作家喻荣军出任编剧,帮助帕特里克“说故事”。创作伊始,即有国内的专家提出疑惑:将贝莎夫人放大,舞剧是否会成为一个“三角恋”,成为两个女人抢夺一个男人的无聊故事?这是一记警钟,倘若处理不妥,舞剧可能未出摇篮即被扼杀。于是,张哲决定牢牢把握创作的主导权,他与辛丽丽、喻荣军等不断与帕特里克反复交流,希望既能给编导以足够的创作自由,同时提醒他,哪些是中国观众可能难以接受的“艺术边界”,不要轻易踩踏。

    在中外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帕特里克果然将贝莎夫人创造成了舞剧《简·爱》的一大亮点,他把贝莎与简·爱安排在不同的时空中,从而避免了“三角恋”的嫌疑。同时,贝莎夫人制造着戏剧冲突,她如一团火,让罗切斯特与简·爱之间波澜不惊的爱情,总能异峰突起;贝莎又是面镜子,照出了如影子一般的简·爱,更照出了罗切斯特的真实面目。帕特里克对舞剧尾声的处理,别具一格。舞台上,简·爱、贝莎与罗切斯特穿着21世纪的服装并排而站,他们撕掉面具,面对上帝,这一刻,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帕特里克说,希望这样的处理,能给这个200年前的故事以现代意味。

    在帕特里克的调教下,从未排演过现代芭蕾舞剧的上海芭蕾舞团,面貌焕然一新。季萍萍扮演的简·爱,端庄淑雅;范晓枫扮演的贝莎夫人,“疯”得令人心碎;年仅26岁的吴虎生,以富有力度的舞蹈,将40多岁的罗切斯特演得有了城府。辛丽丽高兴地说:“中外艺术家互相碰撞,扬长避短,我们将呈现一部让中国观众和国外观众都能接受的现代芭蕾舞剧《简·爱》。”对这部中外艺术家联手打造、并且宜于巡演的舞蹈新作,国家大剧院、天津大剧院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出比平常多一倍的价格,邀请《简·爱》赴北京、天津等地演出。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