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曹杨新村,大多是建造于上世纪50到80年代的住房,户型小、户籍人口多,在三批经济适用房的申请过程中,曹杨新村街道的咨询申请量始终在全区居于前列。繁重的咨询、受理和初审工作,全都落在了街道社保科的头上。一年多来,社保科“80后”科长盛煜旻,带领着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的年轻人,顶住困难、顶住压力,顺利完成了任务。
让人骂两句没什么了不起
1982年出生的盛煜旻在社保科已工作7年,她去年升任科长后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经适房。2011年的两批经济适用房,曹杨新村街道共接受咨询7300户次,申请近1000户,经审核后720户家庭认购签约。在最初的咨询受理阶段的高峰期,接待处一天要放800个号,10名工作人员从上午8时到晚上8时连轴干,没有午休,一天下来,所有人的嗓子都哑了。
身体上的累对这些“80后”来说,不算什么,倒是一些人的不理解、不配合,让盛煜旻和她的同事们很委屈。受理阶段,每户人家要递交材料,最多的有一寸厚,所有表格和材料都要一一审查,等在后面的人难免抱怨:“哪能比世博会排队时间还要长?”经适房材料要求严格,一些居民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硬伤”被工作人员“打回票”。个别人无法接受,认为工作人员是“衙门作风”,有意刁难。
曾经有一位申请人,个人财产“超标”,不符合申请标准,工作人员劝他“算了”,他却坚持要求“送到市里审”,结果自然是失败了。没想到这位居民竟然“倒打一耙”,责怪工作人员“既然知道不行,为何还要送审”,还埋怨泄露了他的隐私。“老百姓认为,街道的接待窗口就是审核部门,工作人员接了材料,就是通过审核了。一旦正式审核被拒,哭、闹、吵……各种都见过。”盛煜旻说,只能忍,并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老百姓为了准备这些材料肯定跑断了腿,情绪本来就不好,申请被拒,心里更难受,让他们骂两句,发泄一下,没什么了不起的。”
不能为避免冲突而用“缓兵计”
毕竟都是刚工作没多久的“80后”,不少还是女生,受委屈哭鼻子是常有的事。所以,每天盛煜旻都要召集大家开个简短的总结会,一是互相安慰加“吐槽”,二是总结经验、商量对策。比如,一旦发现同事“搞不定”了,火药味浓了,旁边的人要赶紧“补台”,缓和气氛;再比如,千万不能为了避免冲突而用“缓兵之计”,不能办的,就要说清楚,不要给对方留希望,不然,会留下“捣浆糊”的坏印象。
在盛煜旻接待过的居民中,有让她“一想起来饭都吃不下”的,也有让她感动万分的。咨询受理时,她的桌上总会突然冒出各种饮料、糖果、点心,那是一些申请人看他们太辛苦,偷偷摆在桌上的。一位成功认购签约的居民,为了给盛煜旻送一份巧克力,大冬天在街道办事处门口,等了她3天。
把每个来办事的人当成亲戚
大学学的是理工科,毕业后却成了基层公务员,起先,盛煜旻都不敢和同学聊工作,怕被人嘲笑是“居委会大妈”,可现在,她越发感觉这份工作“有意义”。她常和同事们交流:“如果你在工作中,总是和老百姓话不投机,那你就要反省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给自己定的标准很实在,把每个来办事的人当成自己的亲戚,想尽办法为对方解决问题。
盛煜旻曾接待过一对中年姐弟,两家6口人,住在一套两室户内。姐弟俩都符合条件,但只有一人能申请,且必须由另一人在申请书上签字。然而,由于姐弟俩有矛盾,弟弟始终不肯签字。盛煜旻特意联系居委会调解员,找来姐弟俩,轮番做工作,但他们双方都不肯让步。一直到现在,这家人的经适房仍然没有申请成功,这让盛煜旻非常遗憾。
“这些年的经适房工作做下来,我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发现身边还有很多困难的家庭需要帮助。”盛煜旻说,接下来社保科要开展大走访活动,工作人员分成5组,分别到基层摸底困难家庭情况,了解问题和需求,为接下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