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码头的后勤补给船
这是一张安静却又波涛暗涌的照片。
图中的人们或站在船头,或坐在船上,东北方向有一处拱门和城市建筑,密密麻麻的吊脚楼后面,是一道十余米高的堡坎。
邓平猜测,木船上装载的很可能是军需后勤物资。“如果是普通货物,不会码得如此中规中矩,而且还有军人押运。”
他认为,这张照片最大的价值在于,表明了抗战时重庆的公路运输能力已经被日寇大大削弱。于是,水运码头成为军队补给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大宗货物的运输,都得依靠川江航运上的船只。“可以说,重庆码头的大量船工、纤夫、挑夫,构成了战时首都一条重要的补给生命线。”
市民上山躲避空袭
这张图片有一段英文注解,大意是“每当日机空袭,居民们逃离家园寻找掩体。”
邓平很关注那时居民们躲避轰炸时的心态,从照片中,他找到了蛛丝马迹——“这应该是日机轰炸中后期的照片,前排第一位妇女,躲空袭时居然带上折叠竹椅、蒲扇等日常用品。按理说,逃难时不应该带如此琐碎的东西,可见日军空袭对重庆市民并未产生多大的心理震慑。”
在此之前,重庆面世的老照片多有市民在防空洞内躲避空袭的资料,但居民集体外出避难的动态照片却很鲜见。
邓平猜测,照片中东北方向的城门洞和长长一段阶梯,有些像佛图关,“因为当时两路口到大坪还没有公路,市民们很有可能步行上山,寻找防空洞,或者自然岩洞躲避空袭。”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