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2年国庆长假中的几个片断:
广州,购书中心里的人群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景区。8天长假,约20万游客来到购书中心买书、看书,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东莞,7天时间内,漫博会现场签约金额逾28亿元,入场观众超过56万人次。
深圳,金逸国际影城9月30日到10月2日,仅3天就接待观众1万多人次,票房达到45万元。
这几组有关老百姓文化消费的数字,共同揭示了一个现象:在广东,文化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管中窥豹,不难看出开启两年多的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2010年7月,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这片曾经创造了改革开放经济奇迹的热土,吹响了文化发展的号角。
“文化强省建设是加快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建设幸福广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曾这样论述文化强省建设对于一个经济强省的重要性。省委省政府率先认识到文化发展对于广东的重要性,看到在转型升级、幸福广东建设中,文化所应发挥的巨大潜在作用,富有前瞻性地开启了这场规模空前的文化建设。
在新的发展节点上,广东清醒认识到,物质生活的充实与文化生活的双重富足,才是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两块基石。激活广东软实力,促进文化繁荣,是实现广东再次腾飞的一个新的着力点。广东,这片以敢为人先、解放思想为人所熟知的热土,再次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上。
昨日,第七届“广州市青少年书法大赛”在广州文化公园开赛,来自广州市各区少年宫、艺校等单位的400多名青少年书法爱好者汇聚文化公园展览中心,伏地疾书、笔走龙蛇,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高笑 胡良光 杜静 钟达文 摄
文化引领
全会启动文化发展引擎
时值2010年,广东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GDP超过4.5万亿元。人均GDP近6000美元,已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这个发展的历史节点上,广东审时度势,把眼光投向了文化建设。
当年7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专题讨论了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文化建设工作。汪洋书记作了《建设文化强省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出贡献》的主题报告,他妙语连珠,精彩论述文化发展的必要性:“一个健康的社会如果没有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就像大自然没有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无法存续的。”他指出,要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精神和态度,加快全省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坚持长期以来形成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文化精神优势,我们不仅保不住已有的发展领先地位,还可能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以省委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问题,在广东尚属首次。这表明省委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全会报告如同文化强省建设的引擎,引动全省上上下下,掀起了文化强省建设的浪潮,各级地方政府都将文化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广东文化发展迎来了重大的机遇。
广东的文化强省建设,自上而下,层层展开。政府启动引擎,为文化建设的展开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两年来,广东成功推动《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的颁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地方法规。广东率先在全国第一个就公共文化服务立法,规定了各级政府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提供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立法的一种整体思路。可以说,从立法层面着手,体现了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魄力和决心。
文化参与
文化建设助力社会建设
对于文化建设之目的,汪洋书记曾专门引述《论语》中孔子与冉有的对答予以说明。他表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不仅要“富之”,更要“教之”,以教开智,以文“化”人,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所谓文化,即以文化之。文化之“化”的过程,是人的“道德化”的过程,亦即社会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民具有什么样的德行和品性,在相当程度上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建设成果息息相关。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尤其注重以文化建设推动现代公民素质的提升。“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现代公民教育”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又一主旨。
开明的舆论环境、宽松的文化氛围,让更多民间表达成为可能。以文化建设助力社会建设,广东社会由此涌现出更多有文明表率、道德垂范,如“托举哥”、“举牌哥”的出现,涌现出一股新的社会文明风尚。
“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真正做到群众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汪洋书记强调,建设文化强省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既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更需要社会各界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智藏于民,计出于民。”很多人记忆犹新的是,汪洋书记几次与网友在线问答,专门开通建设文化强省建言献策平台,吸纳各位“民间智囊”、“网络义侠”的观点,不少精彩观点发人深省。
调动民间热情,参与文化强省建设,是广东取得的一条经验。如果说,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依靠“自上而下的发动”点燃,那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靠的就是“自下而上的参与”。
这其中,有活跃于珠三角的农民工艺术团体。比如中山三乡打工艺术团,汇聚了十多个省份的外来工艺术爱好者,他们的演出足迹遍布珠三角的企业和社区,观众总计60多万人次。正是这些热爱艺术的农民工朋友,一边自己学习艺术、享受文化之乐,一边又将文化演出的成果散布到工友之中。他们既是文化强省的服务对象,又是文化强省建设的主人翁。
这其中,还有广东志愿者们的身影。仅2010年底广州市的注册志愿者已经达到120.9万,相当于一个中小城镇的人口数。而2011年3月,广东省文化志愿者总队成立,成为“文化惠民”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之中,不仅有在校学生、老师,更有开着宝马的富姐,他们穿梭在博物馆、歌剧院、图书馆,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播撒文化强省的种子。
如春风化雨,广东的文化建设对社会建设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以文化沁润人心,提升公众素养,这已成为有助于广东社会和谐建设、良性发展不可多得的滋养品和润滑剂。
文化投入
文化建设成果全民共享
如果说文化是务虚的事情,那么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就是“虚工实做”。汪洋书记说过,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诸多举措,敢于从远处着眼,从近处着手,影响深远。
“真正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由人民共享。”汪洋书记强调,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文化惠民、全民共享,这是广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中始终坚守的主线。
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文化的普惠性这一要义,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共文化均等化,保障每个公民平等的文化权益。
在城市,注重打造一批文化的普遍性、群众性和长期性品牌。如每年一度的二沙岛户外音乐季,打破音乐厅的高门槛,让高雅音乐会、演奏会走出音乐厅,办到城市广场、群众家门口。如南国书香节,经政府的大力扶持,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华南地区影响巨大的书展活动,每个假期,让广州成为一座充满书香和文化魅力细节的城市。
在农村,注重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文化“输血”,为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文化权益做努力。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计划投入1亿元,补助当地未达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2012年起,省财政每年再增加投入1亿元,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未达标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将基本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如今,广东的公共文化服务走在全国前列。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的免费开放为例,广东成为率先达到这一目标的省份。
文化强省建设不是建造空中楼阁,两年多以来,它转化为每个百姓可以切身感受的实惠:134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4个文化馆(群艺馆)、161个公办博物馆(纪念馆)、1596个乡镇和街道综合文化站、16139个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500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文化离每个人越来越近,它可感可触,就在我们身边。
文化影响
坚持创新做强文化产业
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切实增强文化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以文艺精品创作为龙头,通过精品形成品牌,再用品牌带动辅助产业的发展赢得利润,之后将部分利润再投入到精品制作中形成良好的产业循环,这已经成为广东文化创意企业摸索出来的成功模式。
这种模式也带动了整个产业更大的发展:截至去年,全省已经有动漫企业近1000家,占全国近20%。2010年实现动漫产业产值约130亿元,占全国的25%;广东的网络游戏年收入约占全国的1/3,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游戏的收入占全国的1/2。广东已经成为国内电子游艺游戏设备最大的生产基地,自主研发制造的电子游艺游戏设备占全国总量的60%强。其中,广州(番禺)、中山两地共汇集了近500家电子游戏设备生产厂,产品大量出口,在全球大型游艺机市场份额接近20%。“铠甲勇士”的拥有者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在2009年9月成功在深交所上市,被称为“中国动漫第一股”。
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促进文化生态繁荣为核心,广东提供文化惠民的阳光和雨露,文化发展有了健康发育的土壤。但“罗马不是一日建成”,文化建设尤其需要沉下心来,长期坚持。可喜的是,这已成为广东上上下下的共识。我们有理由相信积跬步以致千里,拥抱广东文化大繁荣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