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重庆南路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区称得上“袖珍”。但这座小小的医学院,“吞吐”着一个巨大的科研数量级——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该校今年获得47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排名全国医学院校第一。在该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连续5年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与之相应,学校SCI论文数量也不断提高,去年达1500多篇,亦排名全国医学院校第一。科研上没有“一夜暴富”的故事,在交大医学院,多年的学术积淀与近年大胆的学科与师资队伍改革,或是科研“井喷”的序曲。
改变职称晋升导向
今年6月,交大医学院下属的基础医学院召开国际评估动员会,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教授做了“即兴发言”:“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者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说,没有重视与不重视之疑问。”
这番话基于医学院内推行一项人才新政的微妙时间点。
交大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有专职教师211名,承担着2904名全日制学生的教学任务。医学不同于一般学科,基础医学院里,教师人均工作量大,尤其是高级职称教师,上课率达到65%。即便如此,医学院依然决定推行“76年政策”,即1976年后出生的老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有海外连续工作一年的经历——这是2011年医学院“教授会”力推的新政。
鉴于附属医院的教师系列职称评定“看齐”医学院,“76年政策”同时推至交大医学院下的12家附属医院,包括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在医学院看来,附属医院不同于一般的临床医院,它们同时是教学医院,承担着医学教学任务,在科研与教学方面亦应有所要求。
“这是逼着教师做科研。”医学院里的教师(有些也是医院里的医生)很快读出了学校的意思。“与临床医生不同,医学院里也有一些老师原本只承担教学任务,课上得好,但没有科研经验,这实际上很难改变‘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现状。现在导向变了,他们的晋升、待遇都跟着变了。”有人直言,这是打破“论资排辈”的改革,很残酷,但好过"温水煮青蛙"。
改革是"动真格"的
2011年,改革初见成效。仅基础医学院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项,平均每5人次就能中标一项,在重大和重点项目上也有突破。
今年,该校又获捷报,拿到47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附属医院获得项目占据一定比例,在医学院看来,这是"百花齐放"的良好学术氛围。
但在改革不断的5年内,医学院领导层、参与决策的教授专家们也承受过压力--有人认为"这只是口头说说"。但很快,大家意识到学校的态度:改革是"动真格"的。
主管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交大医学院副院长陈红专教授告诉记者,2007年,医学院推行研究生导师制度改革,对全院导师进行三年一评估,对于长期没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资助,或没有在某领域连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导师,取消或暂停科学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如果自己都没有什么原创科学思想,在学术上没有积极作为,怎么带好学生?"
是年,8%的导师被取消资格,10%的导师被"黄牌警告"。
与此同时,医学院决定在基础医学院试点学科重组,打破原本相关教研室"割地自居"的状态,把承担教学任务的教研员以及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并入"学系"。
"学术回归"不是朝播夕收
交大医学院每年收获着高产的科研成果,医学院的领导们却陷入了另一层反思。
"我们一直在想,要怎么培养卓越医学人才,他们应该不仅要有敬业精神,要会看病;更重要的是,要能看好病,能诊治疑难杂症,创造医学成果。"医学院的共识是,创新是需要一些标准的,尤其作为一个学校政策导向,它需要一些衡量指标,但这并不是目标。在医学院,尤其要鼓励大家为了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而去申报课题,开展研究,而不仅仅为了评职称或为了晋升、毕业而写论文。
抛开对"科研GDP"的单纯追求,医学院干起了另一件事:"借外力"改变学术风气。过去5年,交大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从国内外引进70多人,引进人才接受"弹性聘期考核"--先签3年协议,3年后,邀请校外专家就学术水平和工作状态进行中期评估,评估优秀者,适当提高薪酬与补贴;评估一般者,减少到普通水平。再3年后,就学术水平与教学质量做终期评估,优秀者进入常规管理,再次被评为一般者予以解聘。目前,这个引进新政实施过半,首轮3年评估中,已有个别引进人才因评估一般,待遇降级。
与人才引进几乎同时,本土教师培训计划启动。2007年,上海交大从"985"工程中划拨5000万元用于基础医学院组建医学科学研究院。据此,交大医学院通过自由申请,公开答辩,遴选了10位本土课题组长(简称PI),按照引进人才的同等要求签订协议。"只要想发展,我们就给搭舞台。"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大麟教授说。
2011年,基础医学院新增科研项目107项,在此期间,医学院在原有的10位PI的基础上,选出6位新PI。
在医学院看来,这一系列学科与师资队伍的改革是为了促成"学术回归",让大家沉下心来。当然,这并非能够朝播夕收的结果。细观医学院这些年推行的改革,都有个特点--强调"开阔视野",医学院的解释是,开阔视野有个好处,能让人看淡一些事,而在学术上,看淡中,能看远。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