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户服务有限 农民专业合作社定量不定价之困

2012年10月29日 14:58   来源:经济导报   
    芹菜收购价跌至每斤1毛,黄瓜、西葫芦价格纷纷跌破成本线……近日菜价暴跌,让菜农叫苦不迭。

    对于菜农来说,如何抵御市场风险仍是关键。近几年,为抵御市场风险,农业合作社、农超对接等生产流通方式被广泛推广并发展得如火如荼。据经济导报记者了解,截至今年9月底,山东省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6633家,居全国首位。

    然而,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有效避免“菜贱伤农”问题上,本应起主要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却有心无力。“真正实现农超、农销对接的很少,即便有签单,也只是定数量不定价格。”阳谷园艺蔬菜合作社理事长刘义元28日对导报记者表示,随行就市的签单根本没有办法保证菜农利益。

    订单价随行就市

    在阳谷园艺蔬菜合作社里,几乎家家种西葫芦,刘义元自己也种了900亩。去年到今年春天,西葫芦价格高、销路好,这让菜农们着实尝到了甜头。

    但从今年5月份菜价逆市而上创新高,到目前多种蔬菜价格暴跌,菜价以其波谲诡异让菜农们备受打击,也引来多方关注。

    对于这次西葫芦价格的下跌,刘义元在7月份播种的时候就有预期。“蔬菜种植存在‘大小年’,也就是往往头一年价格卖得高、卖得好的菜,第二年就有农民大量种植,产量增加导致蔬菜价格走低且很难出手,最终伤农。”

    “山东乃至全国的农产品价格出现‘过山车’式波动,不是一年两年了。”聊城市农委蔬菜与棉花管理科科长李东成表示,若要避免“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局面,积极培育蔬菜产业的大农户,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失为一条正路。“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产品,不但能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提升农产品质量。”

    但据刘义元介绍,合作社并未能提升农民对农产品的议价能力。“目前农超对接、农销对接的合同大多只标明采购量,对价格采取的是随行就市。对于很多菜农来说,卖个好价钱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而且,即便是标明了价格,也面临对方毁约的困境。刘义元自己就曾遇到过,“去年我和某超市签订论根计价的套袋西葫芦产购订单,但因价格高销路不好,对方就不再进货了。由于是套袋生产,一根西葫芦成本比不套袋的高0.6元,给我造成不小的损失。”

    品牌效应闯市场

    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座谈会上,山东省农业厅巡视员林建华介绍说,截至今年9月底,山东省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6633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3793家,增长26.1%,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合作社数量虽得以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规模偏小、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据调查,目前山东资产规模50万元以下的合作社占总数的60%,成员40人以下的占63%;合作社登记成员69.09万户,实有成员351.1万人,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6.1%,实有入社农户低于全国78人的平均水平。

    “目前,合作社能提供的服务有限,大部分合作社还只是局限在生产资料统购、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上,在产品加工增值、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十分薄弱。”刘义元说。

    刘义元告诉导报记者,现在大多数合作社都没有做蔬菜深加工,“蔬菜丰收后除了把菜贱卖掉,没有其他途径增加附加值,菜农的种菜风险也无法降到最低。”

    据刘义元介绍,当前,大多数蔬菜只能由菜农自己运到当地的批发市场上销售,而这种建立在地头上的批发市场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因为“合作社和批发商之间并无协议”。在刘义元看来,这种市场只是一个临时的蔬菜集散地,对批发商没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有时候批发商无利可图,拉一车后很长时间就都不再来了。”

    “有品牌才能卖出好价钱。”山东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导报特约评论员高焕喜对导报记者表示,工业品的知名品牌、市场品牌与普通品牌的差价明显,农产品更是如此。“马家沟芹菜的价格是普通芹菜的数十倍,平度某品牌葡萄价格是普通葡萄的一二百倍。合作社就应该扛起这个重任,注重塑造品牌,并充分利用品牌效应闯市场。”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