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局李毓毅:体育是民生 独辟幸福蹊径

2012年10月30日 09:42   来源:文汇报   
    “一直都说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要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那么作为体育行政部门,我们怎样才能让市民感受到生活在上海会有与众不同的幸福呢?”一开口,李毓毅就向记者抛出这个自己反复思考过的问题。

    身为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的办公室位于南京西路上的体育大厦,窗外正对着人民公园,那里是上海老牌的群众健身点。有时彻夜办公后,李毓毅会去人民公园里走一走,零距离感受普通市民的健身实景,领悟体育生活化的创意。这与当下的上海体育新理念不谋而合——体育是民生。

    “立足于大局,才能管理好小局。什么是大局?大局就是民生。”李毓毅说,“如果不把体育作为民生来对待,我们就会贻误体育发展的机遇,也会贻误上海市民幸福指数提升的机遇!”

    创新理念科学论证

    要谈体育民生,不能不说市民运动会,超过300万人次的参与量更是不能不提。想当初,组委会预估100万人次参与,如今再回头看,三倍于设想的成果完全不是“大跃进式”的结果,而是上海体育工作的真实体现。因为,从“体育是民生”被提及第一天起,这个创新理念就处处渗透着科学的论证。

    “市民运动会不是拍脑袋说办就办,体育是民生的理念更不是如此。”李毓毅说,在明确这两个概念前,市体育局进行了两次全市大调研。2010年第一次调研时,他们就感到,若不把体育上升到民生来对待,体育工作是得不到全社会认可的。“假如仅仅把体育当成兴趣爱好,在这个社会就是可有可无的。”在李毓毅看来,要提上议事日程,一定要先让社会共同认可体育。

    如何认可?科学来论证。根据2011年年底的第二次大调研时分析得出的结论,上海是有条件把体育当作民生的,李毓毅摆出恩格尔系数做标杆,“研究指出,当恩格尔系数小于40%,这个社会的人民除了吃、穿等日常所需外,已有一定经济实力来进行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上海中心城区的恩格尔系数在33%,郊区为37%,均低于40%。

    有了理论基础,还需事实支撑。在李毓毅眼中,医疗保障和教育文化被确立为民生,就是体育成为民生最好的基石。“体育实际是两者的综合载体,因为体育既有教育功能,又有健康功能。”他说,正是鉴于经济发展水平及民生现状,上海才最终合理提出“体育是民生”,开全国先例。

    整合资源破解难题

    “优化体育环境、增强体育意识,逐步让市民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说易行难。以往推广全民健身的工作经验告诉李毓毅,他们面前至少面临三大难题:健身贵、健身难、健身人群老龄化。

    “健身场馆要让市民走得进、玩得起,首先要从源头上破解,要让‘体育场馆姓体’,对那些带有公益性质的场馆,政府将给予政策性补贴。”李毓毅透露,补贴主要针对三种类型:1、免费开放场馆的;2、收回场馆出租部分重新办体育的;3、推行公益性价格,但一年收支仍有缺口的。凡属这三种情况的,将由市区两级财政酌情补贴,最终目的是让市民进得去、动得起来。

    而要破解健身难,突破口在于资源整合。比如学校里的体育设施,虽然目前本市已有80%中小学开放了设施,但80%是个模糊的概念,“一周开放几天,一天开放几小时,是否开放所有设施,这都是需要细细推敲的。”李毓毅提出,根据市民锻炼的习惯,一早一晚常常是运动高峰,下阶段他们就将与教育部门商讨,如何把校园里的“闲时”充分利用起来。还有公园也是市民锻炼的大基地,进一步在公园中增添体育设施也会成为未来工作重点。

    “最让我头疼的还是锻炼人群的结构,”李毓毅摇头苦笑,每每经过人民公园,映入眼中的晨练者多是老年人,而如今社会多的是亚健康的中青年人。要让最需要锻炼的那部分人动起来,几乎是全国性难题。好在上海已找到着手点——请学校开放夜间场地,便于人们下班后进学校锻炼;鼓励单位每天留出做工间操的时间,每年办一次运动会,并发展企业专项队伍;社区开放所有场地,让居民仅凭一张卡便能享用所有设施。学校、单位、社区三管齐下,上海的民生体育自然蓬勃而起。

    蓝图绘就值得期待

    困境、难题都有了解决路径,未来该怎样走?话题回到最初,国际化大都市该有怎样的体育内涵?怎样的城市体育才能让市民感受幸福?李毓毅说,硬件和软件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

    一座城市的体育是否发达,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场馆建设如何。“十二五”规划中,上海将达到人均2.6平方米的健身场地。按全市2300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2.6平方米意味着总面积将达5980万平方米,现在还有近2000万平方米的缺口。怎样在5年之内完成建设?“任务很艰巨,”李毓毅自嘲道,体育局给自己出了个难题。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隐约透着希望,“关键在于如何详细地规划,足球场、健身步道、篮球场、游泳池,每个种类增设多少,怎样配合好30分钟体育生活圈计划,一切就看今年年底拿出的详细规划图。”

    此外,继续保留和引进高水平国际大赛也是提升上海市民幸福感的途径之一。F1摩托艇、马术障碍赛等将从明年起加入到上海各类顶级赛事群中,“要让百姓享受比赛,让他们感受到住在上海与住在其他城市不一样,能享受到别处享受不到的东西。”在李毓毅看来,亲临国际大赛现场,也是一种独特的幸福。

    而在他对未来上海体育的描述中,最提振人心的莫过于这段话,“明年我们在推动上海篮球发展方面会有新的举措。”李毓毅说,作为体育行政部门,我们在思考,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该怎样产生世界著名俱乐部。未来,对足、篮、排、乒、羽、网这六个球类项目,上海将用俱乐部机制盘活。“不久以后,上海市民将会为这座城市的体育生活而备感幸福,为此,我们定当竭尽全力。”李毓毅充满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