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型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好处,种了三年大棚的乐都蔬菜种植户李忠业感触颇深:像这样的设施大棚我一下子就种了11座,这种棚冬天不怕冷,像西红柿、辣椒等细菜都可以种,11座棚每年收入20多万元,现在又装了自动卷帘机、保温被、滴灌,现代农业就是好。乐都县是我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设施农业,靠现代化日光节能温室大棚,富裕当地农民,服务全省人民,如今成为乐都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此外,乐都县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全县生猪规模养殖达到了6120户,生猪饲养量将近达60万头。
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推进规模化经营和发展,乐都模式成为近几年我省农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省委书记强卫说,青海农业耕地面积少、畜牧业发展水平低,农牧业现代化必须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
这5年,是我省农牧业发展速度最快、农村牧区面貌变化最大、农牧民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全省农牧业生产连续5年实现增产,粮食作物连续4年突破100万吨大关,油料作物连续5年突破30万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增长8%以上,2011年达到4608.5元,是2006年的两倍;海东、海南、海北、黄南四大现代农牧业示范区起步建设,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产品质量优良、品牌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基地正在形成,全省农牧业正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牧业,用服务业的方法经营农牧业,推动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式发展,鼓励发展循环生态农牧业。继续实施河湟流域八个百里万亩(万头)工程,在加快培育农牧业十大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加快建设油菜、马铃薯等特色制繁种基地,加快形成沙棘、枸杞特色种植加工营销产业链,加快发展“富硒”产业园,加快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打造高原生态有机品牌,着力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优化农牧业生产力区域布局,加快建设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海南生态畜牧业、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黄南有机畜牧业四个示范试验区,发挥好各类农牧业示范园区辐射和带动作用。
特色农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围绕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牛羊肉、毛绒等十大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带,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80.3%,比2006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32.6%。
全省累计建设日光节能温室7.43万栋、9.66万亩,牧区牲畜暖棚3.3万栋,新增设施面积6774万平方米,比2006年增长近一倍。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331个,建设标准化畜用暖棚4.91万栋、589.7万平方米,设施化水平显著提高。
科技兴农兴牧步伐加快,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升。5年来共取得农牧业科技成果259项,4项成果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批先进适用的农牧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全膜双垄栽培技术覆盖达80万亩,油菜杂交育种推广到2900米以上,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1%。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收获等技术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全省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1%,科技对农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9%。
生态畜牧业稳步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已累计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666个,完成883个纯牧业村建设任务的75.4%,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了一条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有序推进。
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省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6家,6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青海省“著名商标”14家、“名牌产品”达到11家。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达40.3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30%。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500家,辐射带动50余万户农牧民。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产品,全省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8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45家、有机食品生产企业13家,特色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区。
今天的青海农牧业已经步入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新时期,站在了厚积薄发、整体提升的新起点上。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善良、智慧的青海各族农牧民一定能够乘着党的惠农强农政策,全面扩大农牧业对外开放,提升农牧业、农牧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青海农牧业发展的新跨越。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