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中小企业服务"第一窗口"

2012年11月02日 11:08   来源:解放日报   刘锟
    经过一年多运行,市区两级“1+17”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第一窗口”的功能初显。一年来市区两级中小企业服务热线接听来电3万余次,处理各类诉求300余项。上海的中小企业渐渐“苦水有处诉,难题有处解”。

    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

    过去不少中小企业反映“政策不知晓,阳光照不到”。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只有15%的中小企业负责人经常登录政府网站了解政策信息,企业的被动是政策不见效果的原因之一。

    市中小企业办负责人表示,上海小企业有30多万家,“既然企业不主动对接,那么政府就要靠前一步”,这也成为建立“1+17”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初衷。通过服务中心的全覆盖,实现“一对一”上门服务,改变政府、企业“双被动”局面,才能破解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地难题。一年来,虹口、闸北、浦东等区县服务中心纷纷深入园区、街镇和企业,把政策送达企业,各类宣讲与辅导层出不穷,政策汇编与解读的册子不计其数。市服务中心还专门设立“政策排片表”,把国家和本市的政策信息按时间顺序、政策要点、申报指南、受理部门等,传播到每个中小企业园区。

    地处奉贤一角的温龙化纤公司,是国内首家从事超强结构工程纤维的生产企业。去年在区服务中心一次下基层活动中,公司董事长林上俊偶然看到几张“政策海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中心电话。一周后区服务中心便办公到温龙,详细解读知识产权申报、人才引进等政策细节,并持续跟踪企业发展情况。近日,林上俊报来喜讯,公司已凭实力评上“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名牌企业”等称号,企业所得税降低了10%,每年节省几百万资金,同时还获得市经信委175万技改资金。

    今年4月市中小企业办联合17家区服务中心发布《上海中小企业信息速递》,初步覆盖全市近10万家、20%以上的中小企业。

    搭建“银企对接”桥梁

    企业发展壮大需要资金,如同“鱼儿离不开水”。然而,很多银行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放贷对象;很多中小企业找不到借贷大门。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来缓解“融资难”?“1+17”服务中心的工作让这一难题有了缓解迹象。

    去年,市中小企业办和市服务中心支持长宁区组建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让企业摆脱“贷款无门”的尴尬。

    日前,普陀一家为安踏、耐克等展会做方案的设计公司,出于发展需要将办公室扩大3倍,还增加了设计师,资金一下紧张起来。“我们服务的是优质上市公司,账款没问题,就是有一个账期,因此我们不缺钱,缺流动资金。”公司负责人说,找了一些银行吃了“闭门羹”,“银行要见到采购、交易、付款等合同才放款,设计公司哪有这些合同。”在区服务中心的一次登门拜访中,公司获知了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当晚就发了邮件,第二天接到回访电话。针对公司状况,融资市场从自身的“产品池”里,推荐了三款银行贷款产品,仅用了两周时间,该公司就获得融资市场推荐的银行40万元授信。

    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主办方——长宁国有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国琴告诉记者,目前融资市场共有工商银行财智融通、上海农商行鑫通融、浙江泰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几十种借贷产品,已有上百家企业通过融资市场融到资金。此外,松江区服务中心在开设融资服务中心的同时,整合银行金融新产品,在33个经济小区开展巡回推介对接;宝山区服务中心引导专业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网上融资信息和服务;闵行区抓住新三板扩容,积极发掘和培育优势企业,继发行第一单集合票据之后,又有7家企业上市。市中小企业办负责人说,“贷款融资的路畅了,企业的发展也就顺了”。

    为企业嫁接“科技大脑”

    “中小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最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市中小企业办负责人表示。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规模限制,在研发投入上总是捉襟见肘,“借力外脑”无疑是一条捷径,但现实中高校和研发机构却对小企业“不来电”,有点嫌贫爱富。自去年8月以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启动对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调研,重点对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了需求征询信息。目前,已先后为128家提出技术需求的企业与94所高校的123位教授,进行面对面对接。据了解,已有30多家企业和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

    富大同诺科技环境公司便是“科技嫁接”的受益者。公司总经理程辛凤回忆,她2009年刚来公司时销售额仅5万元,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真是两眼一抹黑,甚至有点打退堂鼓了”。冷静分析后,她认为虽然短时间内养不起一个企业技术中心,但上海有众多高校,许多科研成果却出不了实验室,能否催醒这些睡眠中的“宝贝”为企业所用?然而,由于企业规模小,教授们兴趣不大,程辛凤四处碰壁。

    就在一筹莫展时,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虹口区科委等部门“牵线搭桥”,叩开了同济大学的校门。与高校联手,让企业真正茅塞顿开,在污水处理领域,富大同诺不仅跳出了以前对生活水的处理,还从高难度的重金属废水向造纸、焦化废水领域延伸,今年销售额将迈过亿元门槛。程辛凤说,产学研合作,政府搭桥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