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深入推进医改 多措齐治实现"病有所医"

2012年11月07日 10:57   来源:天津日报   孙刚
    作为天津滨海新区的“十大改革”之一,今年以来,新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围绕“看病难”、“看病贵”和提升就医环境的重点,从社区医疗卫生体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设施、基本医疗保障等方面逐步进行创新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措施一

    争创三甲医院

    为了鼓励和引导五中心医院、泰达医院等6所医院创建“三甲”医院,滨海新区每年要投入4000万元进行软硬件提升。此外,新区培育并申报了30项市级科研项目、80项区级科研项目,并引进了30个能够填补市级空白的项目。为了快速提升本地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新区积极加强医院对外交流合作工作,汉沽医院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大港医院成为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并与医大二院搭建合作平台;塘沽中医医院成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塘沽传染病医院与北京佑安医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泰达医院通过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的现场评审。

    措施二

    发展社区医疗

    社区医疗与百姓就医息息相关,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为了让居民看病更省钱,并能用社区医院的标准看大医院的专家号,滨海新区率先将新港街、解放路、汉沽街、向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分置为社区医疗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由第五中心医院等单位选派中高级职称人员到社区医疗机构出诊、查房、授课。汉沽寨上街社区服务中心汉沽中医医院1000平方米门诊部正式运行,新港街和向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家庭签约责任医生制度试点工作。

    措施三

    扩面基本医疗

    与此同时,新区的基本医疗保障覆盖水平和保障能力也大幅提升。他们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6%、98.5%,参保率位居全市前列。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分别提高到240元、370元和580元,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达到了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以上。城乡居民在一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发生的门(急)诊医疗费用,报销的起付标准由800元调整为600元,城镇职工门(急)诊医疗费限额也由5000元调整到5500元。

    措施四

    提升医疗环境

    如何让百姓就诊环境人性化、舒适化,新区对医疗卫生设施和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提升改善。除了第五中心医院、港口医院等新建、改扩建工程外,新区在全市率先完成了65个村卫生室房屋标准化建设,完成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镇卫生院的国医堂建设任务。由保税区管委会和天津医科大学合作共建的空港国际医院500张病床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等新建工程已经完成前期工作,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方案也已经新区政府批准,正在进行信息中心建设和试点医疗机构改造提升工作。

    措施五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卫生经费标准从全市30万元/万服务人口提高到40万元/万服务人口。针对外来建设者相对集中的问题,在全市率先为外来建设者免费接种麻疹疫苗。同时,时刻关注居民健康,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88.5万余份,管理社区高血压患者7.8万余人、糖尿病患者2.4万余人,为9万余名老年人进行了健康体检,将4000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社区管理,启动了60岁至74岁居民大肠癌免费筛查项目。

(责任编辑:吴肖叶)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