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资金投入保西藏碧水蓝天分外娇

2012年11月12日 14:32   来源:西藏新闻网   晓勇 刘文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从中央到自治区高度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雪域高原天空依旧湛蓝、草原依然碧绿、雪山依然圣洁……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这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全世界负责任的态度。

  巨额投入,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美好前景

  继2009年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后,2011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区实施,落实资金由2009年的2亿多元增加到2011年的20多亿元。

  仅2011年,西藏争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330万元,完善拉鲁湿地、雅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落实4760万元用于加强然乌湖和麦地卡2个自然保护区建设。

  各方努力,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西藏在全国率先启动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使全区1.5亿多亩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范围;植树造林172.1万亩,防沙治沙64万亩,退耕还林58.5万亩。截至2011年底,全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保护区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全区已建立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

  多措并举,用绿色理念守护雪域美景

  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靠钱“护”出来的,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政策在指导,是环保决策的战略高度在护航,是环保法律在做保障,是生态环保工作人员披星戴月奋斗的结果。

  截至2011年1月,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8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5万亩,实施荒山荒地造林98.5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完成国家下达的工程建设资金5.19亿元,涉及全区7地(市)46个县(市、区)283个乡(镇)1301个行政村,惠及退耕农户52598户、30.6万农牧民群众受益。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完成人工造林172.09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34平方公里,完成人工种草106万亩。

  绿色能源与清洁能源并举。到2011年底,全区用于农村沼气建设资金为104728万元,累计完成59县、18.5万户农村沼气池建设;全区太阳能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为9.17万千瓦,入网运行6万千瓦。水能资源利用大步向前,2011年6月17日,西藏林芝巴河老虎嘴水电站正式竣工发电。已经开工建设的藏木水电站工程计划第一台机组2014年投产发电。西藏风能丰富,2012年6月16日龙源那曲高海拔试验风电场获得国家能源办正式批复。目前,我区正积极筹划在山南地区建设49.5兆瓦的大型风电场;西藏地热资源丰富,已建成羊八井地热田、那曲地热田等。

  西藏的常规能源短缺,绿色能源丰富,正好为永葆雪域美好环境创造了先天条件。如今,越来越多的西藏农牧民正享受着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用天然的绿色能源呵护着雪域美景,用绿色理念守护着神山圣水。

  艰难抉择,“富农环保”互动机制初步形成

  多年环保之路,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步步艰难抉择:2006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2008年1月1日起,在西藏范围内禁止开采砂铁(含其他重砂矿物)资源。“只要是对生态有影响的项目,哪怕是挖金子也不干。”这是自治区党政领导对于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决心。

  今年10月26日,世界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珠穆朗玛国家公园正式挂牌。西藏形成了珠穆朗玛、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纳木错三大国家公园。这种旅游开发模式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保护和管理模式。西藏旅游业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举的特色发展道路。

  目前,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环保富农”的新机制。“十一五”期间,西藏约9万农牧民通过参与重点公益林管护、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获得劳务收入21.2亿元。此外,通过退耕还林,还让30.6万农牧民增加近4亿元的收入,区内退耕农户户均增加政策性收入9060元,退耕农牧民人均增收达1570元,退耕还林补助占退耕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近10%。“富农环保”的互动机制初步形成。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