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直升飞机在火场侦察灭火
工作人员对不明原因死亡松树进行取样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重庆是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于一体的直辖市,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生态建设任务尤其重大而艰巨。市委主要领导在调研三峡库区时就提出明确要求,“要千方百计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全面建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廊道畅通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让子孙后代永享绿水青山”。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重庆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做大“增量”的同时,也特别将森林资源保护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努力保护好“存量”。根据今年二类调查初步统计,重庆市森林资源保护成效初显,全市林地面积已达7006万亩(含可变林地610万亩),森林面积50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8%,活立木蓄积2.03亿立方米。
抓好“三防”工作
保护好每一棵树
防火、防虫、防侵占,在林业上统称为“三防”,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重庆市不断加大“三防”力度,使森林资源在大幅增加的同时,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火灾无情,无论是参天巨树的原始森林,还是满眼幼苗的新造林,一旦遭遇森林火灾,都将在短时间内化为灰烬。为了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及时扑救森林火灾,减少森林火灾损失,重庆市不仅建起了专业的森林防火队伍,修建了大量防火隔离带、消防水池等各类防护设施,还在重要林区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并投入专项资金,建立航空护林站。
“我市地面、航空、卫星‘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基本建成,覆盖了辖区内的重要林区。”市防火办副主任胡纯武介绍,“三位一体”防控体系,一个是传统的地面力量,一个是和国家监测卫星联网的警报系统,还有一个是航空护林直升机。这些直升机在没有火灾时进行巡航,可以及时发现一些陡峭山区出现的火情,运送专业火灾扑救队伍,并与地面力量进行配合,进行火灾扑救。
“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市预防、扑救森林火灾的能力。去年8月,地处巴南、綦江、南川三区交界处的一森林区域,因地势陡峭,观测人员很难到达,就是卫星及时发现了该区域出现火源并报警,航空护林直升机在一个半小时内赶到了事发区域,对人员车辆无法靠近的区域进行集中洒水空中灭火,阻止了火势向民居蔓延,减小了火灾损失。今年以来,全市森林火灾总数、过火面积、受害森林面积与2011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82%、55%和48%。
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又一大“杀手”,特别是少量外来有害生物,具有早期诊断难、传播途径广、蔓延速度快、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对森林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针对这些难题,我们建立了实时疫情监测、边界联防、过程监督、检疫执法和市级以上财政投入‘封顶保底、以奖代补’等一系列新的体制机制。”市森防站站长严合章介绍,森林病虫害防治,第一步就是要及时发现病虫害,因此,我市最先建立起实时疫情监测系统。在监测体制上,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责任主体地位,将监测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具体人,并把交界毗邻地带、重点风景区等易感染区域作为监测重点,提高了疫情监测、普查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同时创新防控体系,采取人工防治、飞机喷药防治相结合。如近年在云阳、万州等地开展轻型直升飞机施药防治柏木叶蜂、松褐天牛近40万亩次,破解了困扰重庆市10多年的“领袖林”病虫防治难题,再现了长江云阳段“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秀美景色。
重庆市政府还出台了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文件和相关政策,并将执行情况纳入目标考核。目前,全市上下已经建立了“属地管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群众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已经上升为政府行为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益事业。直辖以来,全市投入防控资金近2亿元,累计防治主要森林病虫害3000多万亩。今年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较往年明显下降,没有发生大面积灾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木材需求量的增加,占用林地、偷伐盗伐林木等现象日益抬头。对此,市人大颁布了《森林建设促进条例》,市政府出台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绘制了林地保护“蓝图”,划定了林地保护利用“绿线”。市森林公安局局长付明说:“对涉林违法犯罪的,我们是发现一起打击一起,仅今年上半年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1630起,依法处理违法犯罪人员2191人次,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
重庆也不断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全面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确权发证工作,5426万亩集体林地落实了林权,531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惠及1800多万名农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林产品处置权和收益权,极大调动了农民营造林积极性,自发造林、合作造林达150多万亩,比林改之初增长了2倍。
同时,实施分类经营,对商品林的林木采伐管理进一步放宽,提高了社会资本参与造林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新造原料林达540万亩,不仅缓解了木材供应紧张矛盾,还促进了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三防”工作较好保护了森林资源,但如果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的负面影响,生物多样性将更加丰富,生态系统将更加稳定健康。
重庆市现有高等植物6433种,维管植物6029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国家保护植物133种、保护动物2685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保护动物有82种,属于生物多样性较高地区之一。但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保护以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及其支流为中心的流域生物多样性,维护该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重庆大力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意见》,突出开展了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较好地提高了管理和保护能力,使全市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90%以上的陆地生态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较好保护。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级示范保护区”和“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三峡库区成库后,重庆市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地球之“肾”,近年来重庆特别加大了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投入和建设。目前,全市湿地总面积20.7万公顷,已建立1个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11个区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8.78万公顷。新建国家湿地公园13个,总面积1.85万公顷;市级湿地公园2个,总面积2910.88公顷。重庆市还力争对湿地保护进行地方立法,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
截至目前,全市建有5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9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8.3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6个,区县级自然保护区31个。这些保护区的建立,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黑鹳、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5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崖柏、南川木菠萝、荷叶铁线蕨等4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特有极度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林区野生动物种类及数量出现频率上升的区县占50%,一度绝迹的云豹、穿山甲、红腹锦鸡、刺猬、獾、麝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出现频率分别达到23%、13%、28%、23%、10%、18%。
实施天然林保护和石漠化治理
加强生态修复
重庆是全国17个国家重点天然林保护区之一,全市所有区县(自治县)和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是重点保护范畴。工程实施以来,通过落实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禁伐和限伐、营造公益林等措施,减少了资源消耗,森林植被得到了增加和修复。
岩溶地区的土地石漠化现象,是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环境恶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重庆市岩溶土地分布于36个区县(自治县),面积4908.3万亩,占幅员面积的39.7%。其中,石漠化土地1388.5万亩,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8.3%。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等部委确认新增綦江、万州、南川、云阳、涪陵5个区县为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至此,重庆市已有15个区县纳入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各区县采取以恢复森林植被为核心及封山育林、实施低效林改造、建设人工林等措施,治理石漠化面积达到8762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成效开始显现。
据《重庆市水土保持公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天保工程实施前的43341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34590平方公里,减少20%,下降的区县数占91%;土壤平均浸蚀模数由3720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2836吨/平方公里·年,下降24%,下降的区县数占78%;主要河流泥沙含量由6.4公斤/立方米下降到5.7公斤/立方米,下降11%,下降的区县数占62%;主要河流径流量由362亿立方米/秒增加到382亿立方米/秒,增加5.5%。
■观点面对面》》
资源保护要与植树造林并重
访市林业局局长吴亚
重庆日报:我们该如何看待保护森林资源与植树造林的关系?
吴亚:首先,重庆生态建设的目标是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植树造林是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加强保护是盘活提升“存量”。如果只重视植树造林增加资源,而不重视保护,也会减少原有资源,这一增一减,大量增加森林资源就无从谈起。
这就要求我们,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植树造林与保护利用缺一不可。“保资源”和“稳增长”是提升森林资源总量的“一体两翼”,应统筹兼顾,同步推进。
重庆日报:今后,重庆市如何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吴亚:虽然近年来我市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很多工作不到位。下一步,我们将狠抓防火、防虫、防侵占相关措施的落实,强化造林管护和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建设,加强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逐步建立起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在利用方面,推进森林经营工程,提高森林效益和品质,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多种经营,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林产品加工,提档升级森林景观资源,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等绿色度假休闲产业,使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更有后劲和活力。
本栏稿件由记者王翔采写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