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烟农新变化:种不种烟烟农自己说了算

2012年11月14日 10:53   来源:重庆日报   
    谁来种烟?怎么种烟?

    这是全国烟草行业都在关注的问题。在重庆山地烟区,近年来发生在烟农们身上的一些变化,似乎已能折射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手段。

    种不种烟烟农自己说了算

    10月25日下午,巫溪县通城镇通城村五社烟农尚明言,来到烟站交烟。

    虽然今年烟叶收购价较去年提高了20%,但尚明言仍不大满意。“人工费用和煤炭也涨了,还不晓得能不能赚到钱。如果赚不到钱,明年就不种烟了。”

    “你年纪这么大了,出去打工能干什么呢?”笔者问。

    “其他技术活我不会,但下苦力还是得行。到工地上打打零工一天都一两百。”尚明言说,“现在种不种烟,我们自己说了算。”

    尚明言并不是说大话。来自基层烟技员的信息显示,目前发展烟叶生产的难度较大。“以前是农民主动要求种,现在是我们在求农民种。”黔江区水市乡一位烟技员说。

    数据显示,我市烟农数量已由2006年的72321户减少到目前的34578户。种烟的人越来越少,“谁来种烟”的问题考验着本地烟草业。

    年轻农民更爱进城务工

    我市烟叶产区主要集中在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三峡库区高海拔地带。过去,烤烟一直是这些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为什么种烟的人会越来越少?

    专家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农村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有能力种植生产烟叶的农民在减少;二是其他挣钱渠道增多,使烟叶种植生产不再是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民的惟一选择。

    武隆县接龙乡小平村29岁的农民工冉青华种过一两年烤烟。他认为,和种烟相比,外出打工要轻松一点,钱也来得快。

    尚明言种了近30年烤烟,烟叶生产技术过硬。他们村里的烟田找不到一块集中连片的土地,因此一直以来只能小打小闹。这也是重庆烟叶生产的一大特点。由于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条件差,本地烟农多为分散经营,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

    有鉴于此,从2008年开始,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按照“一基四化”总体要求,即全面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在全市启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重点发展40-120亩种植专业户和120亩以上家庭农场,培育“精于种烟,以烟为生”的职业烟农。

    几年来,全市烟叶规模化种植取得明显进展。今年,全市12个种烟区县3万多户烟农共种植烤烟66.9万亩,户均22.88亩,较去年增加5亩。全市40亩以上种植专业户4357户,其中40-120亩专业户占全市面积的33.4%,120亩以上家庭农场占8.8%——两者合计占全市总面积的42.2%,较去年提高近13个百分点。

    “现在基本做到了将近13%的烟农种全市40%多的烤烟。”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规模化让烟农收入比肩城市“白领”

    在县城买新房,孩子在县城中学读书,自己和爱人在家里种烟,周末才去县城住。这是田茂胜如今的生活。

    46岁的田茂胜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靛水乡新田村的烟农,是彭水的种烟“状元”,连续几年种烤烟获利10多万元。2005年以来,田茂胜的生产规模逐年增加,今年达到200亩,交烟收入有80多万元,获利近30万元。

    “他现在的收入城里好多白领都达不到。”田茂胜的弟弟说。

    “除了没受大灾,更重要的是通过规模种植体现了效益。”田茂胜说,有烟水配套工程解烟田之渴,有建在家门口的烤房,劳动强度因烟路配套大大降低,“加上政策稳定,烟种出来不怕没人要,我才敢大规模种。”

    像田茂胜这样的大户,目前我市还有不少。由小打小闹到规模化种植,我市烟农正慢慢由“散户”向“大户”、“专业户”甚至“农场主”过渡。这种演变符合烟草农业现代化的预期,归功于现代农业在我市烟叶生产领域的强力推进。(曾智)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