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民剧院改造势在必行 将变身现代化大剧院

2012年11月16日 12:57   来源:西海都市报   吴亚春
    青海人民剧院在老西宁人心中,是一个饱含情感色彩的文化符号。历经57年风雨后,今年4月,青海人民剧院被拆除。西宁市将原址建还青海人民剧院,届时,一家颇具现代化气息、功能齐全的青海人民剧院将展现在市民面前。

    新中国成立后我省的第一家剧院

    据青海人民剧院经理邹凤梧介绍,青海人民剧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根据苏联专家的设计,于1954年7月开始建造,1955年建成,可以说是当时我省规模较大、兴建较早、设计较好的一座代表性建筑物,也是解放后我省建造的第一家剧院,占地面积5.12亩,剧场建筑面积2856平方米,能容纳1100多人。20世纪70年代,青海人民剧院被改造成除可以演出外,还兼具放映电影等功能的影剧院。邹凤梧说,在当时,青海人民剧院的设计是很先进的,舞台有升降乐池,观众厅为矩形平面,观众席分一楼二楼两层、门厅设计空间大而气派,具有浓郁的民族氛围,剧院门面简约而又大气,具有欧式风格,门面上“青海人民剧院”的题字由著名书法家李德渊书写。

    曾是我省的文化活动中心

    青海人民剧院因地处西宁市中心,交通极为便利,加上舞台宽敞且设计合理,化妆间等设施配套齐全,成为演出和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据记载,青海人民剧院内成功演出过《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磐石湾》等历史和现代题材剧目。人们熟悉的艺术家侯宝林、尚小云、孔祥东、盛中国、刘晓庆、陈佩斯、洛桑、殷秀梅、王宏伟、孙楠等曾先后在青海人民剧院登台献艺,美国、韩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古巴等国外表演团体也曾在此一展风采。2001年,西宁市在青海人民剧院举办的第一场商业演出,更使青海人民剧院成为青海人民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尤其是近年来,青海省的各种节庆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日益频繁,青海人民剧院担负着全省重大活动的文艺演出任务,比如全省文艺调演、迎新年文艺演出及各行各业的文艺汇演等。从2005年至今,剧院承接的各类文艺演出已达到500余场,观众多达60余万人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西宁市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人民剧院改造势在必行

    尽管青海人民剧院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是,近些年,西宁市乃至我省专业演出剧场和电影院急剧减少。邹凤梧介绍,在青海大剧院建成前,西宁市原有的16家专业电影院只剩下青海人民剧院、青海剧场两家,而原有的5家专业演出剧场目前也仅剩两家(其中一家为小厅)。邹凤梧说,另一方面,受到文化娱乐多元化和电视、网络以及盗版的冲击,全国电影以及演出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进入下滑期,青海的演出及电影市场从90年代中期出现明显下滑,青海人民剧院就是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各种演(映)出也走入低谷。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发达城市电影行业逐渐呈电影小厅、多厅化趋势,一些大城市还引进电影机制,制作电影,全国电影市场回暖。尤其是近几年全国电影发展很快,国家出台了对电影的扶持政策,数字电影、3D电影不断登台亮相,常有新片刷新票房新高。可惜的是,青海电影的发展因各种因素制约,并没有赶上全国电影改革的快车,青海人民剧院也因设施设备老化、落伍,发展陷入窘境。2005年5月,在多方支持下,西宁市计划斥资三千多万元,改造青海人民剧院,计划新建电影厅3个,对老化的舞台、观众池、电路、灯光、音响、门面等设施全面进行改造,以满足青海文化演出市场的需求。然而,因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最终计划搁浅。直到水井巷中央商务区建设项目被提上日程后,青海人民剧院改造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即将变身为现代化大剧院

    眼下,随着水井巷中央商务区一期项目的不断推进,老的青海人民剧院已被拆除。据水井巷中央商务区施工方西宁市世纪佳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水井巷中央商务区一期规划,西宁市将原址建还青海人民剧院。新建的青海人民剧院依然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和著名书法家李德渊的题字。但在外观、面积和功能上都远远胜过老的剧院,同时还设有地下停车场。新建的青海人民剧院共六层,建筑面积四千余平方米,剧场和影院功能兼备,剧场设618座,舞台主台宽16米,深18米,可满足大型演出要求,灯光、升降等设施一应俱全。而宽达18米的侧台可同时容纳乐队演出及演员候场。影院设280座,具有国内先进的放映设备。此外,为方便观众,剧院还设有休息平台,在布局上,更人性化。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