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政策含量高 三化协调是"镇馆之宝"

2012年11月30日 09:49   来源:大河网   张渝 郑松波 洪波

  中原经济区政策含量高,三化协调是“镇馆之宝”

  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域是中原城市群

  从中原经济区开始谋划,一直到《中原经济区规划》出台,本报所有关于中原经济区的报道,都有赖于大批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支持。11月21日,得知《中原经济区规划》已经印发的消息后,本报记者连夜赶到北京,再次向国家发改委、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求教——那就是如何把《中原经济区规划》从文字变成现实。

  人物名片

  肖金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主要著作包括《专业城市群战略与规划之中原城市群》、《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第三增长极的崛起》等。曾参与起草和调研海西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的指导意见。

  【规划出台】 中原经济区的操作手册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此次出台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与前者如何区分?

  肖金成说,《指导意见》是从宏观角度把握、强调原则性,比如它列出中原经济区的范围是“以河南为主体”,但并没明确具体是哪些省市;它指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并没说修哪条路、咋支持农田建设。但《规划》就不同了。它不仅列出中原经济区所辖地区,而且措施也讲得具体,例如基础设施建设中,建哪几条高铁和客运专线,建哪几个机场;促进农业现代化,到底从哪着手;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包含哪些内容,都很清楚。

  【中原经济区】 农业现代化放在第一位

  从中原经济区的提出、论证到规划、建设,许多国家级专家“大腕”献计献策,肖金成是其中主力之一。为了接受本报的专访,他推迟了第二天的航班。在谈论中原经济区规划时,他就像在聊自家的孩子。

  在采访之前,他通过自己的渠道,对将出台的《中原经济区规划》进行了认真研读。

  “规划一共12章,‘三化协调’就占三章,可谓是重中之重。”肖金成说,规划显示,在粮食补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很大,“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而将农业现代化放在第一位,符合中原经济区实际。”

  在谈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内在联系与协调时,肖金成举了个例子——农业现代化必须伴随农业规模化进行。搞农业之所以不赚钱,就在于分散生产、劳动力成本高。经营1000亩农田可能只需100人,那其余900人怎么办?谁来养活转移过剩的劳动力,这就需要工业化与城镇化“力挺”了。900个人转移到城镇里的工厂打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交叉结合。所以,《规划》突出表现了三化协调,而它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镇馆之宝”。

  【中原城市群】 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肖金成认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域是中原城市群。他烂熟于心地记着:《规划》在空间布局一章中提出,促进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市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形成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引领带动整个区域发展。这9个城市就是河南原来的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我有一个根据,在城市群中,中小城市的区位劣势在弱化、成本优势在强化。”

  在9个城市中,网络状的交通体系使小城市、小城镇受益。在城市群中,每个城市不是孤存的,而是功能互补的,其中,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等城市搞制造业,小城市、小城镇搞零部件,这样就实现了分工。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