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镇化"新龙头" 河南郑东新区十年发展回眸

2012年12月10日 10:50   来源:瞭望   罗辉 秦亚洲

  摊开最新版的河南省地图,位于黄河南岸的郑州市和开封市之间,有一座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万人的现代化新城——郑东新区。这座充满活力、产城交会的金融之城,已经成为河南乃至我国中部地区金融机构最集中、业态最丰富的区域,5000余家各类企业先后入驻。

  尤为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生态文明的理念处处体现。10月18日,郑州引黄灌溉龙湖调蓄工程正式蓄水,经过沉淀的黄河水不仅可以灌溉下游40万亩耕地,而且形成了面积超过杭州西湖的水域。加上其他河渠、湖泊,郑东新区共有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城市生态水系,人工湿地达到4万平方米,新区整体规划绿化率50%……而10年前,这里只是一片鱼塘村落荒草野地。

  “郑东新区经历过不少误读、曲解和非议。”调研采访中,河南一位参与郑东新区建设的省级领导感慨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今天的发展成果,回想10余年来的历程,真是筚路蓝缕,屡经坎坷。许多个晚上,我曾一个人在这里散步,看着零星的鱼塘灯火,心里反复想,这个规划到底行不行,能不能干成?”

  郑东新区规划经受住了考验。2011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规划出以河南省为主体、共30个地市、1.6亿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0%、经济基础弱、开放程度低的中原经济区,并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

  规划先行护航十年新城路

  10多年前,郑州受陇海、京广铁路交叉分割,拓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在当时河南主政者“要用国际化的实业推进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郑东新区”的构想决心下,郑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全球招标运作,最终选定了由著名设计师黑川纪章设计的,引入了生态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地域文化城市等先进理念的方案。

  在接受周刊记者采访中,曾经担任黑川纪章助手的郑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周定友介绍:“黑川纪章梳理出了郑州城市文化脉络的中轴线,即从西南到东北方向,金水河、熊儿河沿岸和中间地带,经过商城遗址,绵延至黄河南岸的湿地。黑川先生的方案传承和延续郑州市3600年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轴线。”

  按照当时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规划一经确定,要以立法形式保持其权威性”的要求,2002年3月,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对规划方案予以确认,后又报经河南省政府研究批准和国务院备案批准。郑东新区管委会主任吴福民告诉本刊记者:“法律确保了方案得到了坚定的执行,整体的规划和建设原则获得普遍认同。设计方案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和郑州市几届领导集体尊重科学、尊重法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密不可分。”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和郑州市几届领导集体对规划的尊重,规划很难得到完整的执行,“中央商务区内环、外环楼高是确定的,但是有的单位要突破规定高度,托熟人、找关系、批条子等方法各异。一家著名银行的大楼高出规划十多米,理由是要保持其外观形象的全国统一。最后,高出规划的部分还是拆掉了。”

  首创“组团式”城市模式

  采访中,许多规划专业人士的一个基本评价是,郑东新区一改过去“摊大饼”和单纯以产业为主的城市建设开发模式,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以“组团式”开发建设模式,跳出旧城建新城,以新区开发建设带动旧城区的有机更新,实现新城、旧城互动发展和功能复合、要素集合,“这种模式在当时的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开创性、示范性和启发性”。

  具体讲就是,首创“组团式”发展模式,走专业化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道路,布局了六个“功能组团”,分别承担商务、办公、居住、产业和教育等不同功能,每个组团内部突出主要功能,共享公共资源,各个组团之间形成快速的交通系统和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发展城市。“组团式”发展使郑东新区避免了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上学就医扎堆等“城市病”。

  主要的思路是,政府仅投入少量资金,用于对土地的整理,然后招商引资,带动周边土地升值。郑东新区的土地收益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郑东新区从开工建设至今,共投入建设资金约1500亿元,政府投入仅200多亿(不包括土地征迁费用),主要用于建设变电站、热电厂、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的50余座桥梁和280多公里道路,将郑东新区与老城区,新区各个功能组团之间畅通连接。

  新城、旧城的互动发展,开创了郑州市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使郑州市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十年。2002~2011年,郑州的生产总值从914亿元增长到近500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14.8%提高到18%,在全省的辐射力、承载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亲民式”城市开发思路

  郑东新区引人注目的经验是,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代替政府性移民,既保障了群众利益,又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河南省副省长、原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说:“郑东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没有依靠财政大规模投入,没有依靠搬迁政府机构拉动经济,没有依靠‘土地财政’,没有以牺牲老城区的发展为代价制造繁荣。妥善解决了失地群众出路,同时加快老城区升级改造。”

  “我们社区人均纯收入10年增长了12倍。大家的好日子还在后头,收入会不断增加。”郑州市郑东新区五洲汇富社区党支部书记周云祥自信地为本刊记者介绍说,3000余名五洲汇富社区居民,在郑东新区的开发建设中,除了拿到国家规定的征地拆迁补偿款外,还有人均60平方米的安置房。政府给社区留下了8000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和80亩商业用地。安置房以低于成本价格卖给居民,现在市场价已接近1万元/平方米。

  据其介绍,经过社区居民集体商议,他们把安置补偿后集体还留有的车辆、拆迁工程管理费等财产,成立股份制公司,股权量化到每个村民,并成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负责公司运营,量化到每个失地农民的股权为4800元。

  同时担任河南五洲汇富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周云祥说:“我们利用预留土地在社区附近建成了陶瓷、玻璃市场,仅租赁收入每名居民每年可分红3万多元,还带动了运输业、餐饮业的发展,生意十分红火。政府对失地农民免费培训、安排工作。很多居民跑起了运输,做起了生意,收入更高。”6年来,这家股份制企业不断帮助社区发展,累计投入助残、扶贫、公益和社区基础建设资金1460多万元。

  五洲汇富社区是郑东新区拆迁安置中的一个缩影,8万余名群众、100多个自然村因此受益。今年7月1日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主要领导,要求认真总结郑东新区“和谐拆迁”的经验,为修改土地管理法和完善配套法规提供借鉴。

  创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2011年9月2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规划出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郑州市委常委、经济地理学博士舒庆说:“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目前,只有郑州最有可能成为中原经济区内的中心城市,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

  经过十年发展,郑东新区已经成为河南乃至我国中部地区金融机构最集中、业态最丰富的区域。聚集了137家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基金管理等门类齐全。截至今年8月底,区内14家银行存款余额占河南省71.4%,贷款余额占全省64.9%。

  高端商贸业发展迅速,总部经济渐成规模。42家世界500强企业,52家国内500强企业实现进驻。教育资源不断聚集,高校园区入住师生约18万人。承担郑东新区产业支撑功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业和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框架。

  《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说:“这条路子的形成是河南十余年持续探索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讲,河南的转型发展是以郑东新区为引领、为标志的,是郑东新区拉开了全省向‘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的大幕。”

  2001年、2002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要“坚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三头并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一“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对当时以“农”字为主的河南思想意识形成了较大冲击,极大地促进了河南干部思想的解放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由此,河南步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步入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型发展期。

  在吴天君看来,“郑东新区已经成为郑州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支点。”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等专家进一步向本刊记者解读说,郑东新区建设开发之路的探索,有助于解决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有助于破解“两个二元结构”,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样本和经验。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