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占道经营和维护城市容貌以及解决民生问题,2009年,海口决定由城市管理部门在城市道路、广场、空旷地划定一定范围,对分散的个体流动摊贩等进行疏通、引导、集中起来规范经营管理,便民疏导点的建设一度成为城市管理一大亮点。近日,记者走访中了解到,在海口现有的205家疏导点中,近一半没经审批,由疏导点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近一半疏导点没经过审批
目前,海口疏导点共有205个,经市“五大工程办”或市市政市容委审批的113个,未经审批的92个,80%是出店经营设置的疏导点。其中,最大的疏导点是龙华区金龙路金龙市场疏导点,占地面积为8790平方米,摊位484个,安排就业人员为527人;最小的疏导点是琼山区新城路早餐疏导点,占地面积为2平方米,摊位2个,安排就业人员5人。“海口疏导点存在不按规定申报、不申报擅自建设等情况,包括存在各区城管局违规审批等情况。”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建设疏导点之初,为防止疏导点建设出现问题,已制定了《海口市疏导点规范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疏导点设置申请由街道办(镇)向区城市市容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区城市市容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报市“五大工程”办登记备案,个人和企业不得自行申报疏导点。市“五大工程”办要严格把好规划布点关,在收到区城市市容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的初步审批意见后,到实地进行勘察、走访,征求拟设疏导点周边的居民意见,作出是否同意备案的意见。这意味着所有疏导点必须在市级城管部门备案后才能建设。但现实中甚至有的疏导点根本不经区一级批准,就建了起来。
部分疏导点“挂羊头卖狗肉”
据了解,设置疏导点主要是解决全市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人员、低保户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需要,目的很明确,审批要求也很严格,但后来因为各区擅自建设比较普遍,甚至连一些街道办事处也偷偷建,最终导致疏导点遍地开花。
据了解,有人建设疏导点的确是出于公心,为了解决辖区内困难群体“吃饭”问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和个人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建疏导点的旗号,谋求自身利益。如海甸岛的疏导点有18个之多,真正经过海口市审批备案的却只有6个,据安民路的一家疏导点负责人介绍,有人看到别人建后,自己也跟着建,根本没去想审批。
未经审批疏导点存安全隐患
据了解,经审批备案的疏导点大都能按审批要求设置,经营者规范经营、诚信经营,管理者责任心较强,环境卫生保持较好,如国贸三横路水果疏导点、椰林路小百货疏导点、文坛路国兴疏导点等。
相比之下,未经审批擅自设置的疏导点则存在影响交通、扰民和卫生环境差等安全隐患。如和平桥桥底农贸市场疏导点和人民桥桥底“进来坐吧”烧烤疏导点,没经过批准擅自设置在桥底下,不符合桥梁安全管理规定,对桥梁有严重的安全隐患;有的疏导点设置在老城区,除人口密集外,疏导点经营的又是易燃物品,存在消防隐患,如美兰区大东路疏导点、龙华区大同路大同里疏导点、秀英区秀英小街陈氏服装一条街疏导点等;还有农贸市场疏导点设置在小巷里,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存在严重扰民现象。如龙华区龙昆上村农贸市场疏导点、义龙路十一小分校后面农贸市场疏导点、盐灶路盐灶市场对面农贸市场疏导点、面前坡农贸市场疏导点,海甸三西路北侧便民疏导点等;此外,还有些疏导点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经营者不按要求进行摆摊的行为不制止或制止不力,导致疏导点超范围经营,不按品种进行经营,环境卫生差,严重影响交通。如美兰区海垦三西路水果疏导点、秀英区假日海滩疏导点、琼山区中介路疏导点等。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