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一幕发生在每一个小组。
经济如何转型,城镇化怎样推进,产能过剩怎么化解……围绕这些关系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与会代表开门见山,说观点,谈问题,提建议,你来我往,互相插话,互动频繁,会场气氛热烈。有代表发言快要超时,马上就会有工作人员悄悄递上小纸条提醒。
江西省省长鹿心社说,把短话讲好讲到位不容易,更加检验领导干部对基层了解多少,理论水平如何,发展思路是否清晰。
“大家不说空话套话,一坐下来就直接说事儿,触及实质性问题,这才像个干事业的样子!”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告诉人民网记者,他所在的小组,大家都争着说话,一个人发言,最多时五六个人插话,自己虽然没抢到发言机会,但还是觉得这样的会议开得管用,回去也要朝这方面使劲。
“没有‘穿靴戴帽’的套话,都是‘干货’。”一位旁听了分组讨论的工作人员说。他告诉人民网记者,以前小组发言时,超时的情况经常发生,有时半天只能三四个人发言。现在会议节奏明显加快,各个小组发言人数比以前多了一倍。
改变从一点一滴开始
会风变化,体现在细节。“以前,会议代表来报到,每人都会领到一个布的或者塑料的文件袋,里面有笔记本、红蓝铅笔、签字笔等文具,而今年是一个纸质的文件袋,一支笔、一个本。就这一项,可省了不少钱呢。”一位工作人员说。
节俭办会,还体现在很多方面。领导讲话、会议须知、简报等文件印发数量大大减少……这位工作人员说,今年参会代表的人数没有减,但上会人员却减了不少。他们部门以前25人上会,今年减了1/3。
“人少了,工作是不是强度更大了?”人民网记者问。
“我们喜欢这样的变化。虽然人员减少,工作更累,但由于会期压缩,节奏加快,我们干起工作来效率更高。”
“大家对假大空的东西已经深恶痛绝,转作风、改文风是人心所向。”中储粮董事长包克辛说,“这次会议求真务实,做出了表率,但要铲除形式主义等顽疾,还需下更大力气。”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认为,会风不是小事,体现了作风、党风、政风,上行下效,最终会带动民风,影响社会风气。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