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社区里的"一柜式"服务

2012年12月19日 10:31   来源:青海日报   曹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以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来支持。改善民生,服务于民,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满意的服务已成为我省优质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通过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扶贫济困、就业社保、综治平安、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体系,有效拓展社区服务项目,切实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我省社区里的“一柜式”服务,温暖了民生,也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打造的社区 “一柜式”服务模式,就是按照辖区居民的要求,即时办理和限时办理居民需要办理的事宜,服务内容亦由单一的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现如今社区居民走进社区服务大厅,服务窗口一目了然,许多事宜不用出社区在此都能得到解决。

  在采访中遇到48岁的罗春梅告诉记者,她是一名下岗女工,2003年搬迁到西宁市城中区南山西这边居住的,对周围的环境也不熟悉,又在其他地方打工,养老保险的缴纳、低保、高龄老龄津贴的领取、再就业等事都是自己找相关部门去办理,特别不方便。一次偶然的机会,南山西社区主任告诉她,以后需要办事,如果顾不上就给社区来个电话,我们社区可以帮忙办理。后来她有事都是打电话给社区,事情办理得很顺利。现在社区又帮她找到了公益岗位。对第二次就业,罗春梅特别满意。她说:“在现在的这个岗位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社区的一柜式服务,对我们来说真是非常方便。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也好,像家人。现在在办事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个环节遇到问题,只要求助社区,都能得到帮助。现在我只要有休息日,都会来社区参加社区的建卫日等活动,就像是回家一样。”家住城西区中华巷社区的低保户韩女士特别感慨地对记者说:“我今年41岁,以前下岗后在外面打工,后来得了病,很沮丧,都不知道该咋办了,就在这时得知可以申请低保,就到社区申请了低保。现在我无论有啥大小事,只要来到社区,社区工作人员都会想办法帮忙解决。我们现在都不用出社区,一进社区服务中心的门,就业援助、离退休人员服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缴纳、低保申请等服务窗口都在一个大厅内,要办理哪方面的事务,一目了然。以前办个什么事情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一下就解决问题了,方便多了,我很满意!”

  如今,以人为本、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管理网络”,正为西宁市民提供全程化的贴心服务,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随着社区功能区域的细化,便民服务中心集行政事务服务、市民空间为一体。这是一种服务到人的典型,现在有十几种证件可以在社区直接办理。应该说西宁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了从条块分制向整体联动转变,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传统的管理方式向信息化支撑转变。西宁市城中区南山西社区副主任张海莉告诉记者:“南山西社区推行的‘一柜式’服务模式,按照辖区居民的要求,将原有的工作窗口整合成了服务窗口,即:民政、老龄服务站,综合治理工作站,妇联计生服务站,医保劳动保障站,城管爱卫工作站,新市民、卫生服务站。在工作日内,保证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接待和受理群众的办理申请,并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制,选派责任心强、政策水平高、综合业务能力强的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综合服务窗口的工作,确保每一位窗口工作人员都能开展‘一柜式’服务。同时,建立接待登记制度,积极为群众提供预约服务、代办服务、上门服务等特色服务。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即时办理和限时办理工作。与此同时,根据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服务,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零距离的服务。社区里的爱心超市、电费、电话费、有线电视费的代办,方便了辖区居民。社区专设的一条电话线、一条网线、填写一张温馨联系卡便为居民实现20分钟生活服务圈提供了保障。”

  社区建立的“一柜式”服务模式,更能体现集中受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和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事项,使之成为为民服务的综合平台。西宁市城中区民政局局长杜君告诉记者:“社区推行的‘一柜式’服务模式,旨在坚持规范服务与百姓的需求高度对接,恪守贴心、放心、温馨的满意服务工作取向,以提高百姓对服务的满意度。城中区协调电信、电力、燃气等企业等社会组织发挥他们的作用,如一线通服务,一根电话线能连接社区的千家万户。十五分钟服务圈的打造,发挥了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的作用。社区与商家签订了相关协议,使服务质量等有了保证。许多事情在社区都能得到办结,方便了百姓。今后,我们还将在现有十五分钟服务圈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继续抓好社会管理工作,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通过政府有关政策,创造条件,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和自身素质。加大对社区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其成为多面手,以更好地服务于民。”

(责任编辑:魏笑)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