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高铁票价依据才能谈是否合理

2012年12月24日 14:5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郭文婧

  有两条消息,再一次勾起了人们对火车票价的敏感。一则是,从2013年1月1日起铁路将取消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票价将同步下调;另一则是,京广高铁全线贯通运营,最低票价为865元,民众反映高铁票价过高。(12月23日《新京报》)

  取消强制搭售的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是迟到的正义,取消之后,该如何降价,其中核心的基本票价构成,公众仍一无所知。至于高铁票价,官方解释说主要考虑了“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乘客的承受能力”三个因素,但这三个因素似乎也不能成为车票定价的必然逻辑,因为它将市场定价和计划定价混在了一起,合理性存疑。因此,要讨论火车票价是否合理,其基本的前提是构成与依据的完全公开。

  关于火车票价的质疑,长期存在,只是随着火车种类的增多,比较之中质疑声音更大。火车由慢车变为快车,价格几乎翻了一番;由特快变为动车,价格差不多又贵了一倍;由动车变为高铁,价格再一次上涨差不多一半,已经“媲贵”飞机票价,遵循的是“提速=大幅涨价”的逻辑。动车出了事故之后,高速列车降速以求安全,但乘客们发现逻辑却是“大幅降速=小幅降价”。上海虹桥到南京的D282需要2小时7分,G7058节省了9分钟,要1小时58分,但票价却从90元变为140元。

  长期以来,火车票价中的一些质疑始终没有得到回应。比如,铁路建设是公共建设,纳税人已经支付过一次,或者支付了一部分,建设成本又该怎样计算到票价里面呢?张艺谋5分钟的宣传片花掉1850万,1125元一个的纸巾盒,近8万元一个的洗面器,也应该原封不动地计入建设成本吗?火车超载是常事,火车上贩卖商品是惯例,火车上的餐饮是暴利,这种营利性经营是否该从运营成本里扣除呢?而那一瓶“中国铁路专供”的5100矿泉水,既不清楚是免费的午餐,还是铁路内部高价的搭售,有的乘客领了,有的乘客没领,成本似乎也没有差别。

  对待公众意见,铁道部门向来是施展“拖字诀”。当初京津高铁开通时,公众质疑票价过高,铁道部表示“试行运价水平,由京津高铁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确定;试行满一年后,将按法定程序制定正式运价。”武广高铁开通之时,公众再次质疑,铁道部一样表示“今后将会依市场情况、出行情况进行重新核定”。现在京广高铁,铁道部再次宣称“这是新产品,这是试行价”。可一次次试行之后,我们却从来没有看到票价的调整。

  虽然铁道部门说会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既有线上的列车会继续开行,但每一次运行路线图调整,既有线上的低价列车不是取消,就是大幅减少,在垄断面前,公众没有选择,连用脚投票的机会都没有。至今,我们也没有看到一个清楚的火车票价构成,一个公开、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即使一个形式主义的“按法定程序制定正式运价”,我们也没看到。票价是高是低,公众没有发言权,铁路部门掌握着绝对的自由裁量权,自说自话,就如这次一样“有一部分人认为高,有部分人认为价格适当,是正常的”。不知道认为适当的部分人到底占乘客总数的百分之多少。

  其实,面对火车票价的“涨快跌慢、涨多跌少”,人们需要的是一点真诚,是公开火车票价的构成,是公开价格形成机制,是制定正式运价的法定程序。在公众基本知情权都没有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何谈票价是否合理?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