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闪耀“铁人精神”
“那曲苦,阿里远,昌都险。”在很多人眼里,西藏已经很苦了,可尼玛却是“苦地中的苦地”。这句在藏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让人更能理解在尼玛工作是多么不易。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理解在高海拔工作、生活有多么恐怖。
高原环境干燥、高寒,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在平原地区很常见的感冒发烧,在高原地区很难康复,并且随时有生命危险。从内地去西藏,到了海拔3000多米的拉萨后,大多数人会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头晕、眼胀、胸闷、失眠、流鼻血,有的甚至出现呕吐现象,吸氧也无济于事。据说到海拔4000米以上,每升高100米,对人身体的伤害会增加一倍。
在医生的眼里,平均海拔4800米的尼玛县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是在生命的禁区,中国海油派出的四批援藏干部发扬铁人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倾情尼玛,认真履职,为尼玛县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刚来的时候,因为缺氧,我们一天不吃饭都不知道饿。”于永杰回忆起初来西藏时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感慨万千,短短的3个月时间体重整整减了30斤,两年头发就脱落近一半。
如果不吃安眠药,援藏干部吕明整夜难以入眠。因为缺氧,他们打电话说几句话就会气喘吁吁。吃不下也得硬往下咽,睡不着,吃安眠药也得睡。在尼玛,吃饭、睡觉这些大家平时当做休息和享受的事情也变成了工作。
十年来,每位中国海油派出的援藏干部,都跑遍了分布在尼玛县15万平方公里上的13个乡镇,调研、施工、慰问,他们把工作实实在在地做在了尼玛县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和藏族同胞的心上。
2004年,在结束尼玛工作之前的半年时间,崔立军和王跃再次跑遍了尼玛的十几个乡镇,通过再次调研、分析和总结对比得到翔实的一手资料,写出了一万多字的《关于尼玛县今后建设项目的建议报告》,为后面的援藏扶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简单,认真,不要命,海油的人都这样。”海油人的存在,让当地的很多干部群众明白了为什么搞石油的会被称为“铁人”。
当吃饭成为任务,当睡眠变成难眠,在生命禁区不要命的拼搏奉献,让援藏干部精神意志得到历练,工作能力得到提升,个人成长更为迅速。
前三批在尼玛县挂职的6位援藏干部挂职结束后,都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2009年国庆前夕,被尼玛人民称为“有着金子一样的心”的援藏干部王江涛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观礼系列活动。
解困、扶本、造血,建长效机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援建,最终是要帮助当地牧民摆脱贫困,让其能够自食其力,实现良性循环。随着援藏工作的逐步深入,援藏项目的选择由援藏初期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逐步向农牧区可持续发展方向倾斜。
2005年9月,武广齐带队到尼玛县调研时就提出,援藏工作要求真务实,务求实效,扎实解决影响尼玛县长期发展的问题。援藏工作一定要与建立造血功能相结合,援藏资金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要扶智、扶教育、扶科技,使有限的援藏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
2006年3月,中国海油第五次扶贫援藏工作会再次强调,援藏工作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讲求创新思维,与时俱进;要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援助项目要向农牧区倾斜,要以切实改善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工作和生产生活条件、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体现解困、造血、扶本的功能。为此,四期援建项目组特别是近两期的援建项目组,都集中资金重点建设造血型、开发型项目,注重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项目建设坚持向农牧区、农牧民倾斜,进一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产业化建设,促进农牧民增收。
尼玛县县委书记索朗嘎娃表示:“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海油在确定建设项目时注重以民生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办实事,做惠民工程,不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他们都想着法子让援建资金发挥更大作用、造福更多百姓。”在援建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海油坚持提高尼玛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对县里各类实用人才的培训,着力提高尼玛县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加大力度培训干部和实用技能人才,提升造血能力。
近年来,公司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县乡干部和管理人才培训,通过人才工程,努力帮助尼玛县当地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激发加速发展欲望,培养出一大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管理人才,真正扶起发展之本。同时,公司加强对尼玛县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培训,培养出一批教育、医疗、农牧技术、水利电力、项目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此外,援建项目组坚持投入资金改善中小学教学环境、资助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协助尼玛县为未来发展筑牢基础。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更愿意积极主动培养尼玛县项目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中国海油援藏干部、尼玛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宏表示,“我们最终不仅‘交钥匙’,而且让受援方有能力‘管好钥匙’,并学会自己去‘配钥匙’。”
据初步统计,中国海油2011~2015年援藏计划中,乡镇农牧区建设、教育和技能培训、扶持农牧区经济发展等项目资金投入达到总投入的70%。
在曾经的贫瘠之地上,海油人帮着建起一座安宁、祥和的新城。
自己的事业
“援藏工作不仅是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持西藏长治久安、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中国海油总公司公益慈善委员会主任武广齐曾先后三次前往西藏尼玛实地考察调研,他说,必须深刻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尼玛县的事业当成海油自己的事业,从实际出发,尽企业的绵薄之力,承担好国企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
“把尼玛的事当成海油自己的事来做,这是中国海油援建工作一直坚持的理念。”谈到十年援藏工作,中国海油公益慈善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宋瑞林指出,正因此,我们才能有今天的成绩。十年来,中国海油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援藏工作机制。被中央确定为首批十五家援藏企业之一后,公司成立了扶贫援藏工作领导小组,在实施援藏的实践中,总结确定了“解困、扶本、造血,建立长效机制”的援藏工作总思路。
十年来,中国海洋石油[16.76-0.12%]总公司分管援藏工作的领导不顾高原反应、路途颠簸,先后6人次深入藏北腹地进行考察调研,明确责任使命,提出援藏思路,确定援助方向。十年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高度重视援藏干部的选拔、培训、派遣和轮换工作。中国海油向尼玛县派出的4批8名援藏干部人员都发扬海洋石油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扎根西藏、认真尽责。公司还先后派出了13名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人员,负责援藏项目的管理和实施。
十年来,在援藏工作中,中国海油将其在长期对外合作和生产经营实践中总结形成的项目管理制度应用于援藏建设,坚持派出项目组,并由援藏干部兼任项目经理,公司内部专业人员也共同参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海油坚持“交钥匙”的方式,即负责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全过程,直至最后将竣工工程整体移交受援方使用。援藏项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项目进度管理、资金使用、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科学规范,每一项都成为放心工程、精品工程。海油人十年善举造福西藏百姓,也感动了合作伙伴。十年来,中国海油的援藏工作得到了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2008年,在中国海油的带领和发动下,五家国际合作伙伴以实际行动支持援藏工作,踊跃捐款,建设申亚乡希望小学教学楼。
未来光荣之责
十年援藏,中国海油光荣地履行了共和国长子的使命,援建工作各方面都走在了对口援建中央企业的前列。总公司“二次跨越”发展纲要提出,中国海油要在扶贫、救灾和助学等方面不断
回馈社会,勇于承担国家石油公司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
“十二五”期间,中央要求各援助省市和中央企业继续加大援助力度,并提出将中央企业援藏截止时间从2015年延长到2020年。对于中国海油来说,需要继续加大援藏力度,扎实做好每件事。
另外,随着中国海油援藏工作的深入,尼玛县各项事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特别是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对援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今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援藏考察组在尼玛考察期间,目睹尼玛县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提出要放眼未来、科学有序,做好援藏总体规划以及城区建设规划,提升援建工作层次。新项目建设要因地制宜、超前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以实用为原则,设身处地地充分考虑农牧民需求,要符合尼玛县未来发展的需要,避免重复建设,把钱用在刀刃上。虽然已经离开尼玛县多年,可于永杰和王跃依然将尼玛的发展放在心间。在尼玛考察期间,看到有些设备设施维护不力或者处于闲置状态,于永杰提出:“项目设施三分建、七分管,对于已经完成建设投入使用的项目,既要充分发挥其效用,又要坚持培养合适的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做好维护工作。”
王跃、崔立军在离开尼玛前曾进行过细致调研,今天,他站在全新的角度再次认真审视自己奋斗过的地方,也对尼玛县的发展诚恳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尼玛未来的发展,海油人已经在提前思考,一条条深思熟虑、科学合理的建议已经形成……
“人才缺乏是制约尼玛县提升发展层次的重要因素,未来,要继续加大对尼玛县各类人才的培养。”
“要明确重点,坚持把援藏资金用在国家投入不足或覆盖不到的地方,解决突出问题和瓶颈问题。”
“应该继续坚持‘解困、扶本、造血,建立长效机制’的援藏思路,要把‘造血’的重点放到既能拉动经济、帮助农牧民增收,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上。”
“援藏项目要紧跟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和尼玛县的规划,提前筹划,为未来开发利用好尼玛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牧业资源做好准备。”
“援藏干部应转变以基础建设‘硬’项目为重心的观念,加速推进招商引资、文化开发、旅游开发等能促进尼玛可持续发展的‘软’项目,切实充溢尼玛未来发展的气血。”
……
在十年援藏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中国海油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指示精神,切实把中央关于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落到实处,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国海油将继续把援藏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看待,践行央企之责,造福一方百姓。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