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民看病一年最高可报销15万

2012年12月27日 13:00   来源:南方日报   陈枫 曹斯 通讯员孙健 陈晓霖

公立医院人头攒动,如何进一步解决看病难成为医改焦点。苏仕日 摄

  医疗保障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

  改革观察

  三年新医改,广东初步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框架。十八大之后,如何推动医改进入深水区、解决看病难题,成为焦点。

  最近,广东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酝酿推广深圳医改经验,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连日来,分管卫生工作不久的副省长林少春又到揭阳、湛江、茂名等欠发达地区密集调研基层医改。他感慨地告诉记者:“我在基层工作了9年,深知农民兄弟看病不容易,省里将加大投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和人才建设,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全省公办基层医院“吃公粮”

  “三年医改,广东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省政协副主席、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介绍。

  据介绍,近年来,广东人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居民期望寿命达到76.1岁(全国73.0岁),比2007年提高0.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7年的17.8/10万下降到14.3/10万(全国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6.3‰下降到3.9‰(全国12.1‰)。居民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部分指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缓解“看病难”,广东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公益性体制逐步建立。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管理,重新核编定岗。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工月均收入由改革前的2916元上升至3528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并逐步将村卫生站纳入实施范围。

  缓解“看病贵”,广东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全省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7%,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由2007年的52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以上,年度累计最高支付限额由最高6万元提高到15万元以上。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社区居民将有“家庭责任医师团队”

  “下一阶段是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姚志彬透露,全省卫生系统将重点抓好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向纵深发展、加强卫生人才和信息工作这四项工作。

  按照广东省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广东将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到2015年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及重性精神病门诊费用纳入统筹补偿范围。提高住院报销补偿比例,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75%以上,封顶线15万元以上。推行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适当扩大病种范围,提高对门诊特殊病种和住院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

  为缓解农民看病难,广东将积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到2015年,实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全覆盖。10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力争有1所医疗机构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各地级以上市至少有1所三甲医院,全省建有若干家民营三甲医院。县域内就诊率力争达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城市居民看病也将更加方便。广东计划将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转型或改制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确保每个街道或每3万至10万服务人口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家庭责任医师团队”制度,建立“守门人”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改革行记

  从邮电医院到南医三院

  “改嫁”高校,企业医院变身三级医院

  公立医院改革是当前医改的难点、焦点。广东省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鼓励部分国企所属医院转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群众看病难。

  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简称“南医三院”),是一个鲜活的改革样本。5年前,其前身广州邮电医院只有150张床位,190多名工作人员,无专科特色,仅依靠体检业务维持运营。转制“嫁给”南方医科大学,尤其是著名骨科教授金大地来到该院任院长后,医院逐渐发展成为以骨科为龙头的三级综合医院,医疗年收入从原来的3000万元增长到42000万元,床位增至1000张,大大缓解了周边群众看病难。

  人才破局:广发英雄帖引进50多个高级专家

  南医三院党委书记胡海源还记得5年前刚到医院时的冷清情景。“医院位于深巷中,我刚开始开车来,转了两次才找到。手术只能做到阑尾炎、剖宫产,服务对象基本就是住在棠下的外来务工人员,缴费处和药房都装了铁丝网。”

  2008年有了大转机。在业界声望甚高的南方医院脊柱外科主任金大地,被南方医科大学领导班子委任为南医三院院长。他提出:必须实干兴院,从人才方面撕开一道口。

  首先解决“老邮电”员工的问题,40岁以上的职工,以待遇换岗位,让他们各安其命。17名40岁以下的邮电系统年轻医生被派到南方医科大学几个附属大医院进修。如今,他们很多已是医院重要科室的骨干力量。

  有了庙,还得有和尚会念经。金大地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广发英雄帖:先后从南方医院、珠江医院调入20余名专家教授,从湘雅医学院、国内知名大学附属医院,甚至从国外引进人才,如著名的骨科专家蔡道章、肾内科专家邹和群、妇产科专家郭遂群。5年间,该院共引进50多个高级职称专家,技术骨干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者达61.8%。

  改善环境:贷款建广州最大单体门诊楼

  如何改善病人就医环境,是一个大问题。医院蜗居在深巷,房舍低矮陈旧,而不远处就是中山大道,高档社区密布,居民健康服务需求高,可谓“冰火两重天”。

  金大地设想,若在路口建一栋新门诊楼,配上500张病床的新住院大楼,可吸引番禺、中山、东莞等地病源。巧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天府路口部分工厂陷入困境,要卖地获得周转资金。他当即召开全体职工会议,决定贷款3.25亿元,购买这些工厂建新门诊楼,解决医院巷子深、地盘小的问题。

  事情很快上了轨道。在连续施工奋战268天后,高8层、占地20多亩的欧式门诊大楼赶在广州亚运会开幕之前投入使用。这至今还是广州市占地面积最大的单体门诊楼,没有围墙,路口宽阔。医院还聘请南方医院和珠江医院各专科退休专家前来开诊。业绩明显提升:医院开放床位数增加500%,门诊量增加300%,住院量增加417%,手术量增加540%。

  “我们缺钱,但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我们坚决不过度医疗、不开大处方,甚至检查还给打折,采取的办法是让利做量。”金大地说。

  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评价,南医三院由“企业医院转为事业单位,新的管理模式、新的领导班子将原来的企业医院带出泥泞,走向发展。如今已经脱胎换骨,成为广州地区潜力无限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特别是广州东部居民的首选医院”。

  专家连线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曾益新:

  要吸引全科医生到基层医院

  广东近年医改工作成效显著,“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三项目标完成都不错。特别是“保基本”,初步建立了全覆盖的医保体系,报销比例不断提高,报销手续也越来越简化。目前主要的薄弱环节是基层医院缺乏真正经过严格训练的全科医生。建议广东出台优惠政策,在待遇、户籍、职称等方面给予倾斜,吸引全科医生下基层。

(责任编辑:魏笑)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