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房屋租赁税扩围 会否响起"涨"声一片?

2013年01月06日 17:50   来源:新华网   徐海波 陈俊

  租房也要缴税。继上海、深圳、沈阳之后,武汉、西安、合肥等多个城市近日也都出台或修订了房屋租赁管理办法,按照房租的一定比例征收房屋租赁税。许多租房族担心,房租会否因此水涨船高,成为不可承受之重?加强房屋租赁市场管理,如何让租客租得起租得到住得下?

  业主缴费 租客买单

  《武汉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实行协议租金的住宅房屋出租人,应当自签订房屋租赁合同之日起30日内,到社区(村)出租房屋综合服务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

  按照这一规定,房东对出租房屋备案后,需根据不同综合税率缴纳相关房屋租赁税。其中,个人出租住宅月租金5000元以下的,税率为4%,非住宅月租金5000元以下的,税率为6.1%,租金收入越高,税率约大,最高到15.7%。

  据统计,武汉一、二、三居室的平均租金为每月1542元、1790元和2450元。如果加上税费,一套房子仅房屋租赁税一项,一年就得800至1200元,相当于每月多交100月。

  虽然房租税的缴税主体是业主,但实际上,大多数房东都会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租客。顺驰置业武汉有限公司的置业顾问易江说,租房税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房租的上涨,房东会直接提高租金来缴税。

  房东交税租客“埋单”,成为“伤不起”的租房一族的“心病”。“我现在每月要交1800元的房租,快占工资一半了,要是开征租房税肯定会涨价。”租住在武汉市石牌岭社区的张慧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哪怕涨100元我也受不了,意味着我今后就得不吃早餐了。”

  采访中,相当多的出租屋主坦承,征税后,首先会保证自己的收入不减少。武汉吉家房地产经纪服公司资深经纪人肖亮说:“房东也没有办法,就像去餐厅吃饭,开发票税收也是计在顾客身上,如果不要发票就给打折,开了就不打折。把租房税转嫁给租客也理所当然。”

  实际执行遭遇多方“卡脖子”

  其实,租房税并非武汉的独创。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联合公布的《关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对个人出租住房,不区分用途,在3%税率的基础上减半征收营业税,按4%的税率征收房产税。

  目前,上海、北京、深圳、沈阳、杭州等城市已开始征收房屋租赁税。西安、哈尔滨、天津、成都、长沙等城市正在酝酿制定相关细则,或将于不久开始实施。一场席卷全国的租房税潮席卷而来。

  然而,《武汉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2011年3月15日就已正式实行,但由于遭遇多方面的困难,迟迟未大规模推开。记者近日随机走访了武汉几家房产中介公司,工作人员均表示很少有房东主动在签订合同后备案。

  家住武昌竹苑小区的徐东升有三套房屋出租,但是没有一套进行过正式备案。“我没打算去登记。如果登记了,就要去交税,那肯定得提高房租,这样一来,租户就不乐意了,说不定就搬走了。”徐东升说,自己拥有房屋的产权,租与不租,出租给谁自己都有权决定。

  除了房东的不“配合”,还有租房信息的难收集。武汉市房管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此前街道、社区也有“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站”,但协管员主要职责在流动人口,房屋租赁不属硬性职责,备案更多靠房东自觉,房管局很难掌握到信息。

  其实,武汉几乎每年都在强调房屋租赁税,但执行情况收效甚微。全市超过40万套出租房,每年主动备案不足2.8万户。

  征税不应代替监管

  强制的备案,转嫁的税金让租客“不能承受之重”,如何才能租住得安心舒适,成为租房族最大的心愿。专家建议,尽快建立合理的征税制度,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设,稳定或降低房租价格,维护房屋租赁市场健康平稳。

  据了解,部分城市规定,月租800元以下的,可向税务机关提出减税申请。还有城市规定,有经济困难的租客或房东,可以适当予以减免。易江建议,征收租房税应适当降低标准,设立减、免税门槛,这样既容易实施,又避免了“一刀切”问题。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认为,管理办法的出发点是为了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秩序,加强房屋管理,消除安全隐患,控制房租价格水平,打击恶意涨价等行为。而不应该过分强调“租房税”,以征税代替监管和服务,沦为刺激房租上涨的“推手”。

  冯桂林建议,政府应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设,并向户籍不在本地的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群体敞开;同时,根据租房人群的实际困难,提供相应的补贴,切实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稳定房租也是民生。只有房租保持平稳,租客租得起住得上,房屋租赁市场才会健康,管理办法才真正达到作用。”冯桂林说。

(责任编辑:石兰兰)

閸掑棔闊╅崚甯窗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