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下"众生相"——180万考研大军背后

2013年01月08日 14:52   来源:新华网   姜春媛 陈元

   这个冬天,天冷,就业也冷,考研愈发地热。

  1月5日至7日是2013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日子。考与不考,曾经仅代表的是不同的价值追求。而现在,报考研究生人数连年创新高,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为何那么多年轻人热衷挤上考研“独木桥”?

  他们中,有为上名校深造而辛勤复习的苦读生,有放弃现有工作想改变就业前景的在职考生,还有单纯上考场碰运气的“酱油族”。有人认为“不经历考研的大学是不完美的大学”,有人将“考研热”与青年理想、人生困惑放在一起讨论。

  考研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标签。如何看待“考研热”?怎样面对我们的人生路?本文的主人公是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与“考研”有关的人群缩影。他们为什么要考研?他们的考研过程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关键字:报考人数史上最多 考试纪律史上最严

  2013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吸引了180万人报考,创下考研人数历史新高。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这意味着每3到4个毕业生里就有一个人选择考研。按照往年考录比例推算,最后考上的不到三分之一。

  201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也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硕士研究生考试。除有效身份证件仅限于“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准考证外,考试部分科目实行“一题多卷”防作弊,且通讯设备一经发现携带入场,无论是否开启,即视作违规处理,作弊者将受到停止国家各类教育考试最高3年的处罚。本次考试中考生处需考一科换一个考场。

  “求爷爷告奶奶”苦寻“考研经”

  李梓涵 河北大学08级管理专业本科生

  向前向前向前,考研的理想向前进,脚踏着图书馆的大地从招聘会现场转到考研战场的那天起,我就没有哪天不去图书馆报到。

  我们班有41人,除了几个保研的外,今年参加考研的同学有21个,占了一大半。当我看到网上报道今年“180万考研大军”的消息,觉得相当正常。考研也是就业的一种,一方面可缓解一下工作难找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拿个文凭”,期待以后找份好工作。

  大四一开学就跑招聘会,我投了一份简历,招聘人员刷着微博,瞥着旁边的招聘启事说,“没看见吗,我们只要研究生。”那只是一家不到百人的小公司,我倍感挫折,从那一刻起就决定要考研。

  这半年来,我在图书馆过起“朝六晚十”的日子。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听英语,晚上回到宿舍还抱着书看。我本科是管理专业,这次想跨专业报考某名校新闻学专业。虽然跨学校跨专业考试难度高,但为了前途,再难我也忍了!

  7日硕士研究生考试最后一科结束,我就和班里几个考研族相约一起去吃饭庆祝。两天四个科目的考试不难,难的是此前复习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太漫长了,太煎熬了。其实考就有考不上的可能,但我想,今年考不上再来!

  在我宿舍的床头上贴着很多小纸条,上面写着学校、专业、往年复试线等和考验相关的信息。那是我“求爷爷告奶奶”才从刚毕业的学姐手里要来的,每到累时,我就会告诉自己,只有考上,未来才会轻松。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苏萧路 工作两年某税务局公务员 辞职考研

  辞职考研,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无法理解,因为我拥有许多人眼中的“金饭碗”税务局公务员工作。想起去年3月,我在微博宣布要考研时,身边的朋友直接问我“是不是脑袋"锈"到了。”

  现实的工作给我带来了收入和“面子”,却带不来梦想实现的快感。加班、算账、应酬,每天就是那些数字,让人觉得很空虚,也很俗气。也许在别人看来,“金饭碗”就是人生的归宿,但我的兴趣却不是端着“金饭碗”找个“经济适用男”嫁人算了,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特别喜欢那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当初学财会,是因为父母觉得以后用途广、就业好,自己从来就没有真正喜欢过。

  我要给自己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选择了南方一所211高校的考古专业。

  辞职、回学校附近租房子、办食堂饭卡、去图书馆占座位,生活变得熟悉而琐碎,回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想报考学校的贴吧,碰到学校的老师便聊天,问学校,聊专业,问研究生毕业的情况,整理了厚厚的一本资料,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相关专业的信息。

  我喜欢这样一句诗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酱油党”不必“一考定江山”

  张翼 首都师范大学 08级

  微博上流传两个酱油货的考研日早餐对话:“铅笔先不削了,正好一会考试的时候多项事情做。”“哎呀,我忘记带巧克力了,不然没东西吃还要坐满两个半小时好无聊啊。”被网友称为最雷人的考研“酱油党”。

  5日上午,政治考试结束后,我就知道我今年只能算“打酱油”了。题有点难,估计悬。

  不过“酱油党”不在少数,就拿我的高中同学王涵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西班牙语专业来说。往年这个专业在就业季特别吃香,就业率达到100%;但今年到现在为止才签了三四个人,就业形势不好,很多人一边考研,一边申请出国留学,考研沦为“打酱油”也是没办法的事。

  某媒体所做的“参加2013年考研,你抱什么心态”的调查中,“纯打酱油”的考生占23.9%;抱着“尽人事、听天命”心态的占43%;“随便考考”的占7%;“志在必得型”只占26.2%。

  至于我,我之所以沦为“打酱油”的,是因为受不了煎熬,在考前一两个月放弃了复习,就打算一边找工作一边考研,写毕业论文,横跨各高校招聘会找工作等,导致我经常情绪不稳定、记忆力下降、心烦焦虑。于是只能抱着碰运气的心态去考试:考上万事大吉,考不上继续找工作。不过我还从未听到过“裸考”能考上的“神话”。

  其实我觉得“酱油党”的出现,或许是另一种更理性的选择。人们不再“一考定江山”,而是带着多重选择的角色在面对考研这场角逐,实现了选择的多元化。

  考研动机令人百般纠结

  丁欢 中国地质大学工商管理专业08级本科生

  考研的日历翻过去了我却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进入大三后,我就开始准备考研的事。我知道正确的考研动机应该是对某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希望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但事实上我之所以考研,是把它当做大学生就业的“砝码”,甚至是人生之路不知该走向何方的一个“缓冲地带”。

  社会上有些议论说大学成了“就业工厂”,说大学生“动机不纯”,但我觉得这未免有点苛刻。以后的路我们确实没有准备好,难道就要“闭着眼睛前行”吗?当然,考上研究生之后就会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吗?这也是我现在纠结的问题。

  前两天看微博,知道这样一件事,武汉一个女硕士,为找到工作,居然将简历上的硕士学位改成了本科。听说现在许多单位有了这样一个苗头:本科生能干的绝不要研究生?难道考上之后,选择之路反而窄了吗?看了这条新闻,我的心里更乱了……(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大多数人跑快了便喜,跑慢了便悲,迷迷糊糊地跑到了头,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跑。

  当今社会,很多人太过在意和别人的比较,别人考上了硕士、博士;别人买了大房子,换了新车;换了好工作,职位更高。不经意间已经形成了“不知我为什么要比,我只是在比”的心态。

  其实别人的一切与你又有什么关系?

  回到家里,关上门,不过是独自品自己的柴米油盐。你不过是在跑你的路,谁超过你,落下你,都不重要,为自己留下奋斗的血液与汗水,不论胜利之光是否照耀在你的脸上,那条路上都会镌刻你的人生故事,记录下你的欢喜与悲伤。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