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笼罩北京的昏黄雾霾开始渐渐散去。回顾过去“苍茫”一周,专家指出,中国中东部十面“霾”伏由排放、气象等多种“病源”所致,治污不能单靠大风、雨雪稀释沉降,降低排放才能根除。
1月7日起,雾霾天气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大气中漂浮的细小水滴(“雾”)和细小微粒(“霾”)导致空气污染严重、能见度降低。
“污染首先是排放造成的。”谈及灰霾成因,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田贺忠15日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虽然此番雾霾是污染排放、地形、气象等条件综合作用,但减少大气中的污染物才是根本。
在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看来,工业生产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
环保部此前透露,PM2.5污染约50%来自直接排放,而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正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等直接排放的重要源头,且极易经化学反应在大气中形成二次细颗粒物。
汽车尾气亦是排放污染,特别是二次细颗粒物污染的“罪魁祸首”。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07.9万吨,其中颗粒物62.1万吨,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量占比超过90%。田贺忠指出,与生产高烟囱排放相比,汽车尾气排放位置低,更接近于呼吸高度,稀释空间有限。
不容忽视的还有采暖期延长导致的能源消耗排放猛增。这个冬天,中国多地为抵御“冷冬”提前供暖。据了解,中国北方,特别是山西、陕西等地本身煤烟型污染严重,采暖季燃煤令空气质量雪上加霜。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3天将有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中国北方及中东部地区。北京市环保局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14日表示,届时大风将有效清除污染物,重污染过程基本结束。
但“靠天治污”显然不是治本之策。“只要污染源没有效消除,以后遇到类似天气条件,恐怕还会发生类似的空气污染”,李小泉强调,消除污染关键还在努力减少污染源。
2012年末,环保部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防控,要求到2015年,重点区域PM2.5年均浓度下降5%,京津冀等地下降6%。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表示,今后将着力淘汰火电、建材等重污染行业落后产能,并在京津冀等地试点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从源头改变能源结构,同时对新建项目实行现役污染源2倍削减量替代,争取“增产减污”。
针对此次雾霾在中国中东部地区“连接成片”的特征,环保专家强调,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落到实处、推动联合执法已日显必要。
据了解,近年来相邻城市减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特别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部分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受外来源的贡献率为16%-26%。
不少民众期待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中有更多作为。“想看到政府治理污染的决心”,雾霾中匆匆赶路的小罗对中新社记者说,希望政府在经济发展、税收与污染治理的选择中,展示出更强的治污决心,提高排放成本、严格控制排放。(完)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