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阴霾因油品质量不好? 飞机成PM2.5新污染源

2013年01月18日 16:56   来源:羊城晚报   李晓莉 杨辉

汽车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记者 景瑾瑾 摄

  “凡是官方对PM2.5污染成因的分析,都刻意回避中石油、中石化燃油品质与污染的关系,事实上,这两家国有垄断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坚持使用被普遍淘汰的工艺制售劣质燃油才是造成恶性PM2.5污染的主因。”网友“网中微言”一条关于阴霾成因的微博一下火了。油品究竟是不是阴霾的“罪魁祸首”?

  炼油水平远低发达国家

  “油品质量对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有重要影响,很关键。”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梁荣光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燃油在发动机中的雾化性能的确跟油品有关。“所谓的国Ⅲ、国Ⅳ汽油,只是改善了油品中的硫、氮元素含量。国Ⅳ油并不是指机动车使用了这种油,就不排放有害物质。机动车一般排放20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一氧化氮化合物、细颗粒物PM2.5,其中一氧化碳毒性最大。”

  记者了解到,由于国际油价高走,近几年来中国进口的基本上是中东的原油,硫含量较高,这对炼厂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石化界内部人士坦言,虽然近年来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油品品质提高得很快,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油品质量距离欧美一流水平还差5-10年。

  目前,国际上判断汽柴油质量标准的一个主要指标就是硫含量,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油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欧Ⅳ标准中对硫含量的要求是不大于0.005%,但国内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油品标准要远远高于这一数值;而在排放标准方面,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执行国三排放标准。

  “调和油”更是“黑心油”

  更让人担忧的是加油站里的“调和油”。“调油是行内惯用的手法之一。有些油站的油品不达标时,就加一些特殊的添加剂,保证油品在抽检那几天质量合格,但过几天就会氧化,质量其实还是不达标的。”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尤其是民营油站,在购买地方炼厂的油时,为了贪便宜进的货,根本没有保障。”

  去年,云南、贵州、广西以及上海部分加油站便出现混入“调和油”、车辆加油后会熄火的现象。“我不敢说广州绝对没有‘调和油’,但是就怕某些司机贪小便宜去不好的加油站加油。”知情人士坦言,“除此之外,在油价上涨之后,有些车该加97号高标汽油的却为省钱改加93号了,这样对车的发动机、尾气排放也是有影响的。所以要还广州一片蓝天,车主也有一定的责任。”

  堵车恶化城市空气质量

  数据显示,粤IV汽油的硫含量标准从国Ⅲ车用汽油的0.015%加严到0.005%,锰含量标准从0.016%加严到0.008%,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那为什么北上广都已经使用了高标汽油,还是大城市出现阴霾次数多?

  原因就是———堵车。

  广州目前机动车有200万辆左右,而土地面积有限,同时机动车数量还在增加。地少车多,带来严重的交通堵塞,这进一步加重城市空气污染。

  “目前广州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主力军肯定是公交车、出租车,这些车一直在道路上行驶。广州有出租车两万辆,公交车近一万辆。地少车多带来车辆低速运转,排放污染物就多了。这些车能够跑到80公里每小时的话,排放肯定可以改善,我了解的情况是目前城市里的公交车一般行驶速度在18公里每小时,的士一般在22公里每小时。”梁荣光说。

  他表示:“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是两头高,中间低。即机动车低速和高速行驶时,排放污染物较多,中速行驶时,排放污染物较少。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机动车都是以低速运转,产生了严重的尾气排放污染。”

  相对世界上其他大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广州的车均道路面积还是比较大。纽约车均道路面积为40,东京为10,广州却有70。“如果城市交通顺畅,机动车速度可以提高到50公里,我估计污染物排放可降低10%。”

  飞机成PM2.5新污染源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范绍佳则提请公众注意,机动车排污之外,航空业的迅速发展有可能加重空气污染。

  “现在珠三角地区有5个国际机场和许多小型机场,飞机起降的架次非常多。飞机起降都会排放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范绍佳说,以前没有关注过航空器的排放,但是现在的一些研究表明,飞机排放的空气污染也值得关注。

  “航空器不但在起降中排放大量空气污染物,飞机在城市上空等待降落的盘旋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范绍佳说,“飞机盘旋时高度只有几百米,如果有下沉气流,会裹挟污染物沉降到城市中。”记者李晓莉、杨辉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