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深圳建市33年多种物种消失 做一个不残酷的深圳人

2013年01月21日 10:44   来源:晶报   

  原文标题:从2013年开始,做一个不残酷的深圳人

    本期主题

  不忍之心 善待生命

  做一个不残酷的深圳人一点也不难,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依靠自己养殖的动植物维持温饱,不要再杀戮任何野生动物。

深圳野生动物资源图(1985年)

  这是1985年的《深圳野生动物资源图》主体部分。不到30年,图中有些野生动物已完全消失。作为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和智力最高的生命,这片土地上野生动物的生与死,凋零与繁盛,消失和归来,就在我们一念之间。(素材来源:《深圳市自然资源与经济开发图集》)

  进入2013年后,“生态文明”是一个常被人念叨的词。有多少人明白“生态”最基本的内涵是什么?多样的生物,完整的生物链,才叫生态;能保护活着的野生生物,恢复已经被我们破坏的生物链,才叫文明。

  1980年之前的深圳,是高度戒严的边防禁区,严格限制人员进入,这从客观上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全和没有污染的栖息地。如今繁华喧闹的华强北、福田保税区、皇岗口岸,都曾是水草丰美的田野,是飞鸟和大量野生动物流连的湿地。

(责任编辑:吴肖叶)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