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咳"只是一种舆情反馈

2013年01月22日 15:30   来源:重庆晨报   杨燕明

  近日,北京遭遇持续数天的雾霾天气,“北京咳”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称引发咳嗽原因很多,在没有证据时不能称“北京咳”,这个词是对北京的“极度侮辱”。(1月21日央视)

  对一个调侃的词汇、对一个充满情绪表达的语言,的确不宜过分解读,也不宜上纲上线地进行阐释。动辄称其是“严重侮辱北京”,显然是不妥当的。一方面,这没有考虑公众的情感,说这个词汇严重侮辱北京就是在批评使用者的不是;另一方面,这也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来是一个调侃的词汇,却硬要从医学角度去阐释,如此强作解释,自然会得出荒唐可笑的结论。

  换言之,“北京咳”只是一种舆情反馈、情绪表达,背后所代表的,不是医学理论,也不是其他学科理论的集纳,不过是公众对“环境污染”的一种控诉与不满,所代表的,只有民意、只有舆情。自然,这种情绪的表达,如果硬要跟“侮辱”扯上关系,那也只是“环境保护的一种耻辱”,而与“侮辱北京”无关。

  同理,真要觉得“北京咳”是一个侮辱人的词汇,那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拉出来辩解一番,而是用实际行动去改善环境,改善环境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到那时候,舆情的反馈,便不会是如今这般模样。就好比,如果慈善的公信力提高,“捐你妹”的表达也会消失一样;如果北京环境治理的问题也得到很好的改善,那“北京咳”,也会“消失不见”。

  所以,就“北京咳”事件而言,过多的评述,的确毫无价值;动辄上纲上线的争议,也没有积极意义;这个词汇背后,只有对“治理好环境”的诉求。(杨燕明 媒体工作者)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