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的 装个合乘计价器如何? 南京计划年内试水

2013年01月25日 16:48   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的全省两会上,如何缓解打车难仍是代表和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而“合乘”、“拼车”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近日南京传出消息,今年有望在一些新更换的出租车上试行安装合乘计价器。此前,掣肘合乘的一大瓶颈就是计价难:不能打印两份或更多的发票、计算麻烦,容易产生纠纷。“与出租车现有的计价器不同,合乘计价器要能根据乘客上车的不同情况分别计价,乘客可以各打各的发票,有效减少付费纠纷。”南京客管处出租管理科科长翟伟说,目前还只是调研阶段,计划年内开始试点。

  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市城市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已经明确:“在同一地点有两个以上互不相识的乘客要求租乘一辆车,或在载客途中又遇乘客租车,在去向相近或者顺路时,征得乘客同意后共同租乘,乘客各付共同路段70%的车费。”南京出租车司机陈寅告诉记者,合乘的几率非常低,大概一个月他才能碰上一次。他分析其中的原因是,先上车的乘客不乐意,第二个想打车的乘客担心绕得太远也会不愿意上。

  对合乘出租车持观望甚至否定态度的,多数还是乘客。“很多人打车都是因为有急事,图的就是省时省事,不然在公交、地铁如此发达的今天,谁会打车?”南京市民顾祥说,有次他急着赶到火车站,在鼓楼附近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有一辆出租车停下来。一看,副驾驶位置已经坐了一名乘客。司机说那位乘客到前面转个弯就到了,可事实上拐过好几个路口那人才下车。加上分别计算车费的时间,这么一折腾,顾先生赶到火车站反而比平时坐地铁多花了几分钟。在南京新街口某写字楼上班的女白领刘雯雯,家住郊区西善桥附近,只有一条公交线路到达。有时加班太晚,回家只得打出租车,打不到车合乘也在所难免。“合乘我不反对,但是大晚上与陌生人坐在一起,再加上陌生司机,很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商务人士表示,乘出租常常需要在车内打电话谈事情,需要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若是中途搭人,出租车这种优势就无从谈起了。

  “乘客不愿意,我们也不好强求。有时眼看着路边那么多人急着打车,但车上只拉一名乘客,真觉得是种浪费。”陈寅希望乘客合乘的积极性能更高一些,这样既可以节省车费,司机也能增加收入,同时车子的利用率提高了,再说还能节能减排,对环保也有利。如此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也有司机并不欢迎合乘。“我也尝试过,但多数情况下,先上车的人不愿再让其他客人上车,感觉心理上吃亏了。而且双方付费比较麻烦,很容易出纠纷。”开了十几年出租车的南京宏达出租车公司司机洪丛明说。

  翟伟分析,实现合乘一般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征得第一打车人同意,这是前提;二是行车线路为同方向;三是乘客愿意各按合乘路程的70%付费。“但现实状况是,往往先上车的乘客不愿意合乘,合乘的线路差异及其可能衍生的人身安全、财物安全问题等,均造成合乘难。”那么,装上合乘计价器,到底能起多大作用?“现在只能说‘有待观察’。”翟伟坦言,有了合乘计价器,主要解决的是乘客合乘路程计费和发票问题,而合乘意愿不强、合乘路线差异等问题仍没解决。

  本报记者仲崇山王佩杰王娣邵生余

(责任编辑:吴肖叶)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