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动过的螃蟹、整只鸡、整条鱼,还有一盘盘蛋炒饭,这是1月19日在青岛采访时见到的普通一席“剩宴”,而各处饭店餐馆每天产生的成千上万桶餐厨垃圾里,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些好端端的食物。
青岛的情景,也是更多地方的缩影。无论是公务接待还是私家宴请,往往是盛宴始、“剩宴”终,吃得少、剩得多,其中公务接待尤甚。因为餐桌浪费成为普遍现象,很多人已经对中国式“剩宴”司空见惯。不少人在饭店用餐已异化为“吃品位”,所谓“吃品位”并不在乎吃,在乎点的菜是否够多、够贵。
相关报道称,我国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数量巨大,在餐馆、食堂和家庭中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分别是800万吨和300万吨,相等于2.5亿到3亿人一年的口粮。面对这个数字,我们是否惊出一身冷汗?在耕地制约、增产空间有限、资源承载能力已难以为继的背景下,每年有2、3亿人的口粮被浪费,是难以承受之重。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首先要从整治公款吃喝开始。因为打的是公务旗号,这种“不掏腰包”的公款浪费,相比于贪污受贿,可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同样是恶劣行为。更值得忧虑的是,公款浪费既挥霍钱财,其张扬的奢风靡气,更给社会消费立了坏榜样。整治公款吃喝,要有刚性制度,从彻底改变“吃了也白吃”开始,让公款吃喝者“买单”,以执行力形塑威慑力。
除此之外,在社会消费领域,也要理直气壮讲节俭。怎样花钱、如何消费,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个人行为,但也蕴涵更深刻的问题。今天倡导绿色消费,并不只是吃要“无公害”,喝要“全天然”,作为一种消费伦理,在消费过程中珍惜本已紧缺的资源,确立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永续发展的消费方式,恰更是绿色消费的内涵。钞票是个人的,而资源却是社会的,任何浪费都在消耗社会财富,还会污染环境。奚旭初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