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东江门:"绿化"将作为实绩考评重要依据

2013年01月29日 09:18   来源:南方日报   陶然

蓬江区日前组织开展了今年第一期植树活动。陶然 摄

  在刚刚结束的江门“两会”上,江门市委书记刘海提出,今年要继续做好“种树、搭桥修路、抓大项目”三件大事。记者近日从江门市园林局获悉,江门今年的总体目标是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用3年时间,使江门市跨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

  力推“园林下乡”抓村镇试点建设

  “到今年底,我们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绿地率41%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平方米以上。”江门市园林局党委副书记陈弢告诉记者,江门今年的总体目标是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报工作,力争用3年时间,使江门市跨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各市区也要创省或国家园林城市,朝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前进。根据生态环境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和一手抓城市,一手抓乡镇的思路,“园林下乡”是今年江门绿色行动的重点之一。

  所以,今年在继续坚持“森林围城、树林进城”总体部署的同时,园林部门还将实施“园林下乡”工程,通过园林人才和技术 下乡等多种方式途径,实现农村地区园林建设与城镇同步推进。按照计划,每个市将选1—2个中心镇做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铺开。各级都要建立健全生态有偿使 用制度和原生态补偿制度,加快生态园林城乡一体化建设。“园林下乡”将做到一级抓一级,市要考核县(区)班子生态园林建设,县(区)要考核镇(街)生态园林建设,每个县(区)要抓若干个园林镇试点,甚至每个镇(街)都要抓若干个生态园林村的试点。

  此外,江门今年将力抓立体绿化,以省住建厅把江门市作为立体绿化试点城市为契机,在市区和每个县城都打造1—2条立体绿化示范街,今年做到人行天桥、河道桥梁、立体跨线桥和山体护坡绿化完成70%;部门单位办公楼顶层绿化完成50%;住宅区屋顶,家居阳台绿化分别完成30%和40%。

  为了动员群众参与到绿色行动中来,市园林局今年还将积极鼓励支持机关(单位)、部队(驻地)、学校、社区、家庭、厂企,多种树大种树,大搞绿化美化,营造宜居宜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考评机制,对机关(单位)、部队、学校、社区进行“绿化”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制定鼓励措施,对家庭、厂企进行“绿化”评比,通过评比,激发市民参与绿色行动的热情。

  蓬江计划投入4500万元种树

  据介绍,去年蓬江区共完成了1000亩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改造了10个社区公园并对外开放,植树成活率达到96%以上。今年该区将继续推进“森林围城,树林进城”绿化工程。日前,蓬江区就组织开展了今年第一期植树活动,出动近2000名干部职工分别到杜阮镇兰石公园、潮连街潮连公园等5个镇街种树。“广东雨水来得比较早,大寒前后种树最合适。”据蓬江区主管农林工作的副区长林建中介绍,相比往年,蓬江区今年“开工”种树早了一点,对苗木质量要求也高了很多。“我们要求苗木大一点,像茶花都是要1.5米以上的。”他说,今年蓬江区计划种植大乔木约一万多棵,小灌木约十万棵。

  “种树不是一年能完成的工作,要建好一个公园要逐年改造升级。”蓬江区委书记王积俊告诉记者,蓬江区作为江门市中心城区,把“种好树”当做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今年计划投入4500万元资金改造兰石公园、大西坑公园、潮连公园、荷塘公园、叱石山以及桐井河等重要河流,新修20个社区公园。“对已建成的公园逐步改造林带,成片成片地种植,未来5—10年,成片种植的花带会开得非常漂亮,群众来这里就有个看头。”王积俊表示,蓬江区计划用10年时间种植几百到一千万棵树木,让整个城市周边呈现郁郁葱葱的新态势,真正实现“森林围城、树林进城”。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