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思念过世生母 千里"租母"过年

2013年01月31日 17:52   来源:西安日报   雷伟东

见到“田妈妈”后,黄菊红像女儿一样依偎在老人身边。(记者 雷伟东 摄)

走在路上,黄菊红一直紧握着“田妈妈”的手。(记者 雷伟东 摄)

  租男友、租女友的事已经不新鲜了,可您听说过租母亲的吗?一位南通女子因思念过世的母亲,网上发帖“租母亲回家过年”,条件符合者报销路费给万元红包。昨日一位叫田凤英的西安老人的出现,让她展露了四年间从未露出的笑颜,更让她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或许是43岁的黄菊红在母亲离世后最痛切的感受。作为家中老幺、也是母亲生前最疼爱的子女,母亲去世后的四年间,黄菊红几乎没有真正发自内心地笑过一次。直到思母心切的她在网上发出“租母回家过年”的帖子后,一位叫田凤英的老人的出现,才让黄菊红再次展露了四年间从未露出的笑颜,更让她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昨日,摩挲着田凤英老人的双手,黄菊红哽咽了,“我相信缘分,我相信田妈妈就是我的缘分。”

  上网发帖“租母过年”

  家住江苏启东的黄菊红和爱人经营一家塑料制品厂,近半个月,黄菊红成为了当地的“新闻人物”,起因就是15日她在龙虎网上发出的帖子“租母亲回家过年、报销路费还给万元红包”。

  说起发帖的原因,黄菊红轻叹了口气,“我父亲以前是当兵的,母亲一个人把我们姊妹四个拉扯大,又当爹又当娘。母亲对我是我们几个姊妹里最用心的,我年纪小,她什么罪都不舍得让我受。她四年前去世了,走得突然,我心里一直过不去那道坎儿。”黄菊红说,母亲是位性格开朗的老太太,为人善良,有乞丐到家门口行乞,母亲不但会给五元、十元,还会“过去喊他们‘来我家吃饭吧’,是个特别热情特别善良的人。”

  2009年母亲患病后,是自己一直在照顾母亲,并且亲自喂母亲吃药,但最终母亲却因药物中毒而突然离世。“从开始用药到去世,只有68天!”母亲的猝然离世一度让黄菊红悲痛欲绝,虽然最后司法鉴定机构得出的结论是医院误诊,应负全责,但她还是觉得不能释怀,从前爱说爱笑的她也渐渐变得沉默寡言。

  “特别是看到我父亲的时候,我心里最愧疚,爸爸总是拿着妈妈的照片看,看着看着就流眼泪,我看见老人家这样心里特别难受,也偷偷地哭,但是从来不敢和他说起妈妈,怕他再受什么刺激。”黄菊红说到这里眼圈泛了红,母亲生病之前,她和哥哥还在商量给两位老人在市区里买套房,让老人家也享享清福,但她走得匆忙,姊妹几个连房子都还没看好,老人家就匆匆离去,这也是让黄菊红耿耿于怀的一个原因。

  母亲走后,黄菊红一直想通过某种方式来弥补对母亲的愧疚。经常去周边养老院看望孤独老人的她,在面对那些老人们的时候想到的还是自己的母亲,“妈妈要是还在该多好啊!”去年,她加入了万家乐文艺团,在重阳节给老人们表演节目时,她突然萌生了找个妈妈接回家过年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后,黄菊红在龙虎网上发了“租母过年”的帖子,她对“母亲”的要求很简单:1934年农历八月十五生人,善良、有爱心。“这是我母亲的生日,一切标准都是以我母亲为原型。”黄菊红说,直到田凤英跟她联系之前,她都没想过会真的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母亲”。

  相似的遭遇使两人惺惺相惜

  “我这个人不识字,是我小女儿看到了菊红发的帖,她赶紧就给我打电话,觉得特别合适,好像要找的人就是我一样!”今年已经79岁的田凤英老人思维特别清晰,老人回想起看到帖子那天,情绪依旧很激动。“我小女儿把她母亲的事情告诉了我,我一听就哭了,我们的遭遇简直一模一样,而且我就是1934年生人,我跟她就是一种缘分!”

  母亲去世那年,田凤英才二十多岁,年纪还小的她无法面对这晴天霹雳一般的噩耗。“她去世之后我哭了半年,天天哭,想到妈妈就哭得停不下来,一到晚上枕头都是泪沾湿的。”感同身受的田凤英当即就让小女儿赶紧跟黄菊红联系。两人在电话里联系上的时候,田凤英就觉得她和黄菊红有种莫名的亲切感。黄菊红说,田凤英是第一个跟自己联系的老人,而田凤英的热情善良跟自己的母亲简直如出一辙,“真的和我妈特别特别像,那感觉真的太温暖了,就像在和妈妈说话一样。”

  电话联系了半个月后,黄菊红终于决定要来西安看看这位老人。她23岁的儿子和外婆感情很好,听说田凤英和自己的外婆很像,小伙子对黄菊红说,“妈妈你去看看吧,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黄菊红的哥哥姐姐也不忍心看着黄菊红每天深陷在自责的痛苦中,对黄菊红“千里寻亲”的做法也都表示支持,大嫂施海燕更是陪着她一起来到西安。施海燕说:“我们在网上都看过田妈妈的照片,连我女儿都觉得特别像她奶奶,这次陪菊红过来,女儿还让我多拍几张照片给她看。”

  出发之前黄菊红给田凤英的小女儿打了个电话,“我问问她田妈妈有多高,体重多少,给老人家买了件衣服。”带着给田凤英的新衣服、特意挑选的南通特产,还有一丝见面的忐忑,黄菊红和嫂子踏上了飞往西安的航班。

  “母女”相见分外亲 会一直联系

  “一见到田妈妈我就笑了,就是发自内心的那种笑,我真的好久没有这么开心的笑过了。”黄菊红说,田凤英和她想象中的感觉一模一样,一样的亲切、一样的慈祥、一样的乐观。“我俩紧紧地把手握着,田妈妈笑、我也笑,笑着笑着眼泪就出来了,想到我母亲了,当时就想抱住田妈妈!”形容见到田凤英的那一刻,黄菊红满心都是感动。

  双方约在边家村一家酒店见面,老人家紧紧拉着黄菊红的手,怎么都不愿放开。“妈妈,来试试合不合身!”听到黄菊红喊自己“妈妈”,田凤英一刹那热泪盈眶,一边“哎、哎”地答应着一边让黄菊红为自己穿上新棉衣,衣服果然很贴身。老人家穿上衣服后也拿出一个纸袋,“这是我这两天赶工给菊红儿子以后的小娃娃做的小衣服和小鞋子。”黄菊红看着田妈妈拿出亲手缝制的小衣服,感动的几欲落泪,小小的老虎鞋让黄菊红爱不释手,但又心疼79岁的老妈妈费了多大的心思。“妈妈真的不容易,年纪已经这么大了,为了见我还亲手做了这一套衣服鞋子,真的和我的亲生母亲一样的善良!”说话间,田凤英的外孙买来了西安小吃“甑糕”,黄菊红拿起筷子夹了一口递到老人嘴边,“妈妈,来吃一口。”老人家的脸上笑开了花,黄菊红也满足地笑了。

  黄菊红告诉记者,由于江苏气候阴冷潮湿,不适合老人家过冬,所以今年过年田妈妈暂时不跟自己回去,等到天气转暖她再来接田妈妈过去,老人家一辈子没出过远门,黄菊红说一定要带老人出去玩一次。关于那一万元的“红包”,施海燕说:“老人家坚持不要,她不是为了钱才来见菊红的,田妈妈就是觉得有缘分,老人家不缺钱。”田凤英也说,是黄菊红的诚心和孝心感动了自己,“红包”坚决不能要。

  黄菊红和施海燕在西安只能停留短短的一天时间,今日她们又将踏上去北京的路途,去看望另一位和她们联系过的老人。“虽然有很多人跟我联系过,但是田妈妈是最像我妈妈、也是跟我最有感情共鸣的人。以后只要我有空,一定过来看望妈妈,她就是我下半辈子的母亲!”

  记者手记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接到黄菊红来西安“租母过年”的线索,起初一阵兴奋,脑子里首先转悠的是如何做一个有料的好新闻——在如今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似乎“感动”也要戴上几份犹疑和审慎。

  接到记者的采访请求,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落地的黄菊红很礼貌地表示,要征求田凤英老人的意见后再做答复。无奈之下,记者辗转打听到老人家的地址,马不停蹄地往周至赶。一路走一路问,好不容易找到老人家,傻眼了:邻居说老人早就搬到西安去了。于是再联系黄菊红,问好确切地址,风驰电掣往回赶。

  见面时,老人就和黄菊红坐在宾馆大厅的沙发上,两个之前并无任何交集的人正泪中带笑地拉着家常,其情其景,俨然一对久别重逢的亲生母女,而非噱头十足的“租母过年”。听说记者刚从她老家赶回来,老人慈爱地拉着记者的手嘘寒问暖,让人倍感温暖亲切,仿佛很多年前就相识一般。

  其间,老人疼爱地抱着黄菊红说,我又添了个女儿,如今就是三个女儿了!黄菊红说,这是我四年来最开怀、最满足的一天,我又有妈妈了!闻者不无动容。

  古语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看着田凤英和黄菊红,回味着她们的故事,记者不由得想起了一句电影台词:“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瞧瞧这对“母女”的悄悄话

  吃“甑糕”时:

  黄菊红:妈妈,来吃一口,我从来都没机会给我母亲喂饭……妈妈,甜不甜?

  田凤英:甜,就是甜!闺女就是贴心!

  黄菊红:甜就多吃一点,今天也是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啊!

  田凤英说完陕西快板:

  黄菊红:妈妈说得真好!这都是您自己编的?

  田凤英:是啊,在家没事就自己编着玩儿呢,咋样啊闺女?我没啥文化,都不懂这些。

  黄菊红:可好了!你看我们听得多带劲!妈妈你以后闲了就编一编,不要太累了,费眼睛。

  田凤英:不累不累,以后我在电话里给你说!

  田凤英拿出亲手做的小衣小鞋:

  田凤英:不知道你们那儿的人喜欢这东西不?这都是我自己缝的。

  黄菊红:哎呀妈妈!你咋这么费心!这……我都不知道说啥好了……

  田凤英:还有这个鞋,这个叫虎头鞋,给娃娃穿上好看呢!

  黄菊红:真好看!我们那儿都没有这种小鞋子!妈妈你手真巧!以后不要经常做针线活,太费神了妈妈。

  “阳光老太”田凤英——

  能编快板能养家 供出五个大学生

  田凤英属于那种人一见就觉得热情开朗的慈祥老者。虽然生于1934年的她,按当地农历算都快八十岁了,但老人身体健康、耳聪目明,记性特别好,话匣子一打开就兴高采烈、滔滔不绝,一看就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事实也的确如此。

  中年守寡

  讨饭卖刺绣供出五个大学生

  田凤英膝下共有四男两女六个孩子。早年,她和丈夫含辛茹苦地将孩子拉扯大,虽然家境清贫,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她49岁时,丈夫不幸撒手人寰,当时他们最小的女儿才上初中,家里的担子一下子全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为了养家糊口和供孩子上学,她种地之余做起了刺绣,每每等攒得差不多了拿到城里叫卖。为了卖个好价钱,她经常一口气跑到外地,一边要饭一边摆摊,居无定所、形同乞丐,用她的话说,“那些年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把啥苦都吃了”。儿女们也很争气,六个孩子中有五个都考上了大学,如今都有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现在我里外十四个孙子、十个重孙子,其中一个孙子还当了博士。”四世同堂的老人笑得像孩子一样开心。

  能说善道

  自学快板编段子劝人向善

  “那老太太可是咱村里的能人,平日里能说爱唱、爱做善事,热闹地很!”提起田凤英,隔壁一位邻居笑着说。在老人位于周至县广济镇斜里村的老家,记者看到三间老旧的砖房,正门上挂着一块“善道弘远”的匾额。

  田凤英说,她一直就是个闲不住的人,虽然丧偶后一度生活困顿,但乐观的她并没有因此消沉,劳作之余还不忘找乐子。“我自学了快板,把日常听到的、见到的事编进去,经常在村里和城里表演,什么《夸西安》《孝子孝媳》等等,他们都说我编得好。”老人“自卖自夸”地说,七八年前她跟着小女儿来西安城区生活,曾被城里有名的王木犊剧场请去表演过四五回,还拿了个“夕阳红”大奖。“可惜我就是不识字,要是识字的话,《夸十八大》也早编成了。”

  如今,年近八旬的田凤英老人与小女儿生活在一起,照顾刚上高一的外孙上学,每天给孙子做三顿饭不重样,“炒菜米饭不用说,就是擀面,我还能揉得又光又好、切得又细又匀,女儿都赶不上。”除了做饭、洗衣服,她还在街边摆摊卖衣服、卖鞋,“咱做的周至老虎鞋经常一会儿就卖光了!”

(责任编辑:魏笑)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