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顽疾“倒逼”政府改作风——地方两会热议破解城市“再发展”难题
京连遭雾霾“袭击”,上海、广东等地迎来春节前的交通拥堵……随着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增长连续居于高位,但同时又面临人口、环保、安全等新一轮的压力,城市纷纷遭遇发展和治理的瓶颈。有的难点问题已令政府部门如坐针毡,产生了“倒逼”地方政府改进作风的效应。
在近期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如何破解城市“再发展”的难题。
治霾:亟待“减法”“除法”一起上
近几周来,北京等地出现了连续雾霾,空气污染严重,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对此忧心忡忡,“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成为焦点话题。
“尽管治理难度很大,但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当代律师事务所卫爱民建言,对于大气污染源的治理,政府当“能限则限,能减则减”,从源头上淘汰一批粗放型的高污染企业。
列席广东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呼吸道疾病专家钟南山院士抛出“雾霾比非典更可怕”的警示语。他建议,改善空气质量,需从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入手。
与卫爱民、钟南山相似,各地代表委员纷纷主张,今后衡量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将不是GDP,而是环保能力。破解雾霾难题已到了“壮士断腕”的时刻,“减法”和“除法”要一起上。
“压煤、换车、降尘、减排”,这是地方两会期间北京市长王安顺回应社会关切提出的四项对策。他还承诺,今后五年确保北京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2%,今年淘汰18万辆老旧机动车等。
治堵:“有加有减”善用辩证法
与“治霾”呼声几乎同样强烈的是“治堵”。上海常住人口已有2300多万,北京紧随其后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广州和深圳也是不折不扣的人口导入型城市。一些城市如“摊大饼”般向外发展,中心城区交通极易堵塞甚至瘫痪,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今年,“治堵”已成为北京两会的“头号话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地方两会期间共收到8份“如何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缓解交通拥堵”的提案。“治堵”和“治霾”被认为是具有“连锁效应”的重大工程。
在上海、广东,代表委员提出“治堵”要“有加有减”的对策建议:“加”的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综合容量和城郊新城建设的产业和生活配套,“减”的是参加竞拍和摇号的车牌增幅,实现机动车总量的宏观调控。
列席地方政协会议的上海市政府参事毛时安认为,“减”“增”之间,体现了大城市“治堵”进程中的辩证法。
城市顽疾治理“倒逼”政府改作风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地方两会上,有关“如何治理城市顽疾”的热烈讨论,还产生了“倒逼”地方政府部门改进作风的效应。多地干部直面问题,承诺第一时间改进工作,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代表委员主张,在城市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方面,政府部门不仅要依法行政、提高效率,更要有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效率。
上海市政协委员殷啸虎呼吁,当城市发展面临新一轮挑战时,政府在改善法治环境等方面,仅仅“做加法”还不够,还要“做乘法”,领导干部在治理一座城市时,有“智商”“情商”,更要有“法商”,只有追求依法行政的“乘数效应”,才能真正造福百姓。
一些代表委员提出,政府公权力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除了科学合理地动用行政资源,还要善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城市顽疾治理。 (记者许晓青、赵仁伟、叶前)
(责任编辑:袁霓)